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袁權的家庭農場創業路

三農 農民日報 2014年10月31日 07:4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滿新強本報記者呂兵兵

  袁權,1989年出生的小夥子,畢業于南昌大學産品設計專業。當他的同學在各大城市的設計舞臺上追夢的時候,他帶著第一次創業掙得的100多萬元,回到家鄉,考取了大學生村官,流轉土地300畝,創辦了龍潭家庭農場,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一腔熱血走上創業路

  走進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城頭鎮東城頭村的龍潭家庭農場,你會被一片規模宏大的連體溫室大棚所吸引,晶瑩剔透的串果西紅柿、綠油油的水果黃瓜、珍珠般的葡萄……門口的牌子訴説著這裡的獨特:山東省首個具有法人主體資格的家庭農場,先後被評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和省級科普教育示範基地。

  2011年,在河南,袁權與大學同學合辦了一家公司,從事園林綠化及樣板房裝修,第一年,靠著年輕人的新穎設計理念和闖勁,公司業績驕人,每名股東分紅近百萬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遇改變了袁權的人生軌跡。

  2012年年初,他到鄭州某地做綠化工程,在同工人聊家常時得知,國家推行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很多農民都將土地交到合作社統一經營,自己外出打工了。出身農民的他聽後眼前一亮,就和家人商量準備回家大幹一場,卻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

  “公司發展到了第二年,也遇到了瓶頸,我也比較固執,認準了就去做,就瞞著家人參加了棗莊市大學生村官考試,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袁權説。

  無奈的父母接受了袁權的選擇。袁父請來了月亮灣旅遊合作社理事長給他傳授經驗,拿出了全家的積蓄,請來了技術人才,支持他創業。

  “三大要素”助他趟出創業路

  創業艱難,特別是農業,好在袁權心裏清楚。烈日裏,為了加快工作進度,他光著膀子&&幹,沒説一聲苦。雨天裏,為了保護苗圃,他一次次地摔倒在泥漿裏,沒説一聲疼。“但是,幹農業,不是單純的吃苦耐勞就能成功的,特別是經營大棚蔬菜,投入很大,門道很多。”袁權説。

  投入不足是農業規模化經營最大的絆腳石。單是硬體設施,除自己的100多萬積蓄外,父母資助的約500萬元也相繼投入進去,袁權手裏經常沒有組織生産和運轉的資金。好在國家惠農政策幫了大忙,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産田改造項目,在基礎設施上幫袁權省了近200萬元,園藝作物標準園項目支持了50萬元,棗莊市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袁權流轉的300畝土地貸了100萬元,鎮上對他的土地流轉費用每畝補助400元。

  農民種菜賺錢,租地種菜賠錢,技術是經營大棚蔬菜能否成功的關鍵。袁權向技術要效率,一是利用穴盤育苗技術集中育苗,二是購買小塊頭大馬力拖拉機,在溫室大棚內實施機械化耕作,三是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節水節肥又省工。

  多元經營提效益。袁權介紹,番茄銷售模式中,效益最好的是遊客採摘,售價達到常規售價的4倍以上。其次是精選優果供應超市,售價也能高出30%左右,剩下的銷往徐州、蘇州等地的的批發市場。袁權還計劃等月亮灣旅遊火起來,再拿出一個大棚經營農家樂,把遊客採摘的蔬菜就地加工。

  “三大瓶頸”讓他愁眉難展

  來自全國農技推廣總站的冷楊,9月份隨農業部青年幹部調研組來城頭鎮進行“接地氣、察民情”實踐鍛鍊活動,與袁權相處多日,他告訴記者:“我能感覺到,袁權作為一個年輕人,在農村創業,除了過程的艱辛和經營的壓力外,還有一種精神上的孤獨。説實話,他的難處真不少。”冷楊説。

  價格不穩是老大難。袁權也有失算的時候,上一茬種的茄子就遭遇賣難問題,蔬菜價格忽上忽下讓他吃盡苦頭:“去年和今年年初番茄價格都不錯,讓我賺了些錢,但最近蔬菜市場價格很差,我現在就是硬撐著。”

  信息不暢不是小問題。一是招不到年輕人。大部分年輕人還不能認同農業也是事業,袁權一直想招一些有文化有活力的年輕人加入團隊,卻難以如願。二是學習機會少。袁權渴望學習進步的機會,農業部組織的家庭農場培訓班就很好,但這樣的機會太少了。三是找不到好對象。“鄉鎮上的我看不上,而市裏的和區裏的又不願意到村裏來。”袁權尷尬地説。

  員工管理是個大問題。袁權説了多次,如何管理工人,是最頭疼的,到現在沒找到好辦法。確實,在袁權這幹活的多是50歲以上的農村婦女,她們以前種大田,缺少設施農業及經濟作物生産技術。同時,由於文化程度低,進取心不足,提高她們工作效率,更難。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