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 鄧俐 通訊員 張建華
“今年預計能出欄肉牛60多頭,收入60萬元以上!”近日,在重慶市豐都縣包鸞鎮飛仙洞村一個農家小院的兩間牛舍裏,主人張金威邊接受採訪,邊往食槽裏添加剛粉碎的青草,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牛把草料嚼出一片咔哧聲。
牛舍中間是人行道,兩排整齊劃一的牛圈分列兩邊,每個牛圈用木條相隔,前面是食槽。在張金威家周圍的地裏,密密麻麻生長著一人多高的牧草。
“我家養牛場目前存欄肉牛80多頭,在家周圍種植的10多畝牧草是牛兒的口糧。”張金威説。
“張金威家的養牛場是我縣非常典型的庭院牧場。”豐都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庭院牧場已成為豐都建設肉牛之都,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載體。
專家論證,庭院牧場最具潛力和活力
豐都發展肉牛産業已有10多年曆史。近年來,該縣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帶動、科技支撐、金融支持、農戶參與緊密結合的工作思路,大念“牛字經”、培育“牛經濟”,推動肉牛産業迅速發展壯大。全縣肉牛存出欄總量、屠宰加工量、科技含量等8項重要指標均居重慶市第一位。
在肉牛産業發展過程中,豐都縣探索出了“企業購牛、農戶領養、回收母牛、犢牛歸戶”的母牛領養模式,“政府搭臺、購養分離、收入分成”的肉牛托養模式,以及“家庭為主、適度規模、集約經營”的庭院牧場模式。
2011年、2012年,豐都縣分別承辦了第六屆中國牛業發展大會和中國産業扶貧·肉牛發展峰會。會議期間,來自全國的肉牛專家積極為該縣肉牛産業發展把脈問診、出謀劃策。
“經過專家論證和實踐驗證,三種發展模式中,庭院牧場是最具潛力和活力的發展模式。”豐都縣相關負責人説,庭院牧場是該縣確立的肉牛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它以農戶家庭小草園建設為前提,以農作物秸稈及農副産物為輔助,以家庭經營為基礎,飼養能繁母牛10頭以上,年出欄育肥牛20~50頭,自主經營、繁養結合的一種養殖模式,具有“環境可承受、技術易推廣、政策易落實、疫病可防控、效益可體現”等優勢。
據了解,庭院牧場有利於凸顯家庭主業和人才物的集中,有利於設施基本配套和糞污利用,有利於農戶飼草和勞動力忙閒互助,有利於新技術推廣和疫病防控指導,是畜牧業從遊牧生産步入現代化經營的歷史必然,是畜牧業産業化的基礎環節,能形成畜牧業的現代化典範,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步伐。
政策扶持,800多農戶建庭院牧場
豐都縣三合街道峰頂村鄭春明家,住房附近新建了一間500多平方米的牛舍,牛舍中間也是過道,兩邊安著一根根金屬管,將60頭肉牛一一隔開。
鄭春明以前在俄羅斯的一家鞋廠打工,年收入5萬多元。2012年底,家人打電話告訴他,家鄉政府發動農戶養牛,並且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長期在異國他鄉,不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於是他決定打道回府養牛。
去年3月,他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加上貸款8萬元,共投資20萬元,按照縣上出臺的建設標準,建起了這個庭院牧場。
“我的庭院牧場已申報微企,獲得了縣上項目補助資金4.5萬元。”鄭春明説,“去年我出欄肉牛3茬,出售肉牛20多頭,純收入近10萬元,這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該縣肉牛發展服務中心主任何川東介紹,為充分發揮庭院牧場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推進全縣肉牛産業發展,去年,該縣出臺了發展庭院牧場建設的相關標準和扶持政策。凡以家庭經營為基礎,飼養能繁母牛10頭以上,年出欄育肥牛20~50頭,自主經營、繁養結合,並配備有牛舍、青貯池、發酵棚、沼氣池、配種及獸醫房、草料棚與飼料加工間的,便可申辦庭院牧場。對新建的庭院牧場,申報微型企業合格後,除享受3萬元/戶微型企業補助外,還要享受縣財政1.5萬元/戶補助資金;未享受微型企業補助的養殖戶,經相關部門驗收合格後給予3萬元/戶的補助資金。此外,每戶還有最高10萬元的貼息貸款。
在當地政府的大力引導下,像鄭春明這樣興辦庭院牧場的人越來越多。截至目前,豐都縣已發展庭院牧場800多戶,去年戶均增收5萬~8萬元。在庭院牧場的帶動下,全縣肉牛養殖規模迅速擴大,僅去年存欄肉牛就有21.95萬頭。
優勢眾多,庭院牧場帶來豐厚收入
説起養牛,門道可不少:規模太小,農戶掙不了多少錢;規模過大,農戶在經濟上承受不了,管理也不一定能跟上。興辦庭院牧場能讓農民在輕鬆愉快中增收致富。
今年43歲的張升魚是包鸞鎮飛仙洞村二組村民,是村裏靠養牛發家的第一人。
張升魚10多年前在福建、江蘇等地打工,年收入只有幾千元。2000年返鄉後,經過考察,他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發青睞羊肉和牛肉,加上肉牛養殖數量少,牛肉價格穩定,在農村養肉牛是一條不錯的路子。
當年,他從農經站貸款2000元,買了6頭牛,開始了養牛生涯。因為牛犢品種不良,飼養無經驗,管理不到位,一年下來分文不賺。後來,他總結經驗,改進方法,開始有贏利,隨後逐漸擴大養殖規模,並把全部精力用在養牛上,事業漸漸興旺起來。
如今,他的庭院牧場面積達1500多平方米,存欄肉牛50頭,年出欄肉牛80多頭,年純收入20多萬元。
“從目前的經營水平來看,一個庭院牧場可由夫婦兩人經營,他們的年收入可達10萬元左右,高於一般外出務工收入,同時還能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家庭,符合規模化養殖、集約化經營的現代效益農業理念,符合農村現實生産力。”何川東説,發展庭院牧場最大的優勢在於既有可觀的效益,又能調動農戶自主經營的積極性,吸引勞動力回歸。另一方面,分散養殖、發展循環經濟,環境亦更能承受。
2012年6月,社壇鎮陳家岩村陳仕洪返鄉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庭院牧場,按標準,他修了一口沼氣池,牛産生的糞便全部進入沼氣池。沼氣池産生的沼氣用來做飯,沼液用來澆施牧草。
“用沼液澆施牧草,牧草長得非常好,而且土地也不會板結,每年還節省化肥錢4000多元。”陳仕洪説,他還打算用牛糞種植蘑菇,“通過牛糞的循環利用,減小環境污染,發展循環經濟。”
在包鸞鎮飛仙洞村,張升魚、曾報昌等農民也嘗到了牛糞循環利用的甜頭。“我們種甜高粱、黑麥草、玉米、紅苕等都是用牛糞,很多年沒有買過化肥了。”
去年,豐都縣出臺獎勵扶持政策,鼓勵農民利用牛糞種植蘑菇,以前的廢物如今成為人人爭搶的香餑餑。
該縣三合街道還以峰頂村為核心,在周邊佈局了高粱、蔬菜、紅苕等原料種植基地近2000畝;引進苕粉加工廠、釀酒廠等,産生的苕渣、酒渣又可以用來養牛,保證肉牛有充足的飼料。“去年以來,村裏利用牛糞回田,發展起食用菌100畝、牧草200多畝、西瓜60畝。”峰頂村黨支部書記謝懷兵説,這樣一來,通過庭院牧場養牛的産業鏈條延長了,受益的村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