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進入十月,崇明縣綠華鎮綠湖村“綠”得很美。這綠,不僅來自3000多畝橘樹,也來自600畝接天芋葉。600畝,堪稱崇明最大的規模化種植芋艿地,在柑橘之鄉綠華鎮,緣何“藏”著這麼大的芋艿地呢?帶著這個問題,筆者近日走訪了綠華鎮綠湖村。
轉型試驗,始於30年前
筆者在採訪中獲悉,綠湖村的這場轉型試驗,並非心血來潮之舉,600畝芋艿地,花了30年時間才“長成”。
與綠華鎮的很多村一樣,綠湖村曾經也是種橘大戶,村裏的橘樹面積幾近4000畝。上世紀80年代,綠湖村的超齡橘樹開始出現病蟲害等問題,村裏在考慮更新橘樹的同時,想到了農業轉型。如果要轉型,該種什麼呢?大家三番五次討論後,一致認為香酥芋艿不錯。儘管不錯,但也不能盲目推廣。幾名村幹部主動站出來,把自家的橘園改成了芋艿地。這一試,便試出了名堂,綠華的土質很對香酥芋艿的“胃口”,試種的50畝芋艿産量和銷量都很喜人。看到試驗結果,更多村民開始躍躍欲試。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如今,綠湖村內的芋艿地已“長成”600畝。
把關品質,依靠監督員
村裏的芋艿種植面積看漲,綠湖村的服務也在不斷跟進。2006年,村裏聯合種植大戶,成立了綠湖芋艿專業合作社,並註冊了“綠湖”牌商標,抱團闖市場。
“要有市場,首先芋艿的品質必須有保障。”綠湖村村委會主任顧超表示。為此,合作社創新成立了一支芋艿質量監督員隊伍,從芋艿供種到有機肥的選擇,再到培管技術培訓,質量監督員全程服務。同時,如果有種植戶培管不到位,用肥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人工除草的硬規定,監督員也會毫不留情要求“整改”。
而除了把關芋艿品質,質量監督員還負責幫助村裏的困難戶優先銷售芋艿,村民沈旦新就是此項舉措的受益人之一。每每芋艿上市時節,老沈從來不擔心銷路,他一邊在田裏挖芋艿,一邊樂呵呵地告訴筆者:“不僅我家的芋艿不愁賣,村民的芋艿都能賣出好價錢。”
採訪當日,正值芋艿上市,上海松下半導體有限公司的朱先生早早等在了村委會:“每年我都會來綠湖村採購芋艿,公司員工對這裡的香酥芋艿讚不絕口,都説吃了綠湖村的芋艿,別的芋艿那都不叫芋艿。”
謀求發展,有了金點子
綠湖村村委會主任顧超是位30齣頭的年輕小夥,為幫助農戶銷售芋艿,他和其他村幹部們動了不少腦筋。顧超經常通過微信,吆喝村裏的香酥芋艿。這一招還挺管用,借助微信平臺,更多人開始知道綠湖村,知道“綠湖”牌香酥芋艿。今年,顧超還嘗試和東方信息苑建立合作關係,借助網絡平臺推介芋艿。
相比一般的白梗芋艿,綠湖村種植的香酥芋艿,紅梗,且更香、更糯。加上種植過程不用藥,施有機肥,人工除草,綠色又生態,頗受市場歡迎。年景好的時候,每畝香酥芋艿可收入近萬元,相比橘園每畝3000元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採訪中筆者發現,綠湖村的芋艿地裏居然還種著小橘樹。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我們的農民專家想出來的金點子。”據顧超介紹,“芋艿地都有排水溝,我們建議村民利用排水溝兩側的‘邊角料’空地種植小橘樹或小梨樹,兩三年後樹苗可移栽出售,村民就又能增加一筆收入了。”
看到種芋艿有好收成,綠湖村改橘園為芋艿地的村民正不斷增多。儘管目前600畝芋艿不愁銷路,但為給農戶更多保障,顧超和村幹部們已經有了新的點子。“明年,我們想繼續對香酥芋艿的品種進行改良,種出更好吃的芋艿。我們還想嘗試對芋艿進行深加工,比如加工成芋艿球等。”“綠湖”牌香酥芋艿的名氣越來越響,市場開始出現“冒牌”貨。為確保“綠湖”品質,有心的顧超還打算為村裏的芋艿打造防偽碼……
編後感:種芋艿不稀奇。但能領著村民一起,種出崇明島上最大的芋艿地,這就有點稀奇了。每每橘子上市時節,橘農都會憂心今年的橘子是不是好賣,能不能賣出好價錢。綠湖村的智慧之處就在於除了憂心橘子,還多往前走了一步,村裏主動作為,進行了農業轉型試驗。試驗是成功的,但僅僅試驗成功還不夠,後續工作必須不斷跟進。為保證質量,綠湖村有芋艿質量監督員隊伍;為保證銷路,綠湖村積極對接微信、網絡平臺;為了增加收入,綠湖村想出了在芋艿地排水溝旁栽橘苗的金點子……成功沒那麼簡單,但只要用心,總有成功的機會,綠湖村就是一個好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