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0月11日上午,神灣鎮逸島水産生態養殖場老闆林柏炎一邊用容器從蝦塘裏取水樣檢測,一邊撈起蝦苗觀察生長情況。
“養蝦最關鍵的功夫是要隨時監控蝦塘的水質,只有良好的水質,蝦苗才少生病。我天天都到蝦塘取水檢測,對蝦塘的水質變化做到心中有數,根據水質變化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很多養殖戶根本不知道這麼做。”10月11 日上午9 點半,在中山市神灣鎮逸島水産生態養殖場的蝦塘上,幾臺增氧機正在塘裏隆隆作業,翻起一層層水花,養殖場老闆林柏炎蹲在塘邊,一邊用容器從各個蝦塘裏取水樣,一邊對記者如是説。
■分級養殖現零排放
逸島水産生態養殖場靠近磨刀門水道出海口,自然生態環境和水質良好,是國家質監總局核批的國家級水産養殖示範基地。林柏炎在這裡探索實踐南美白對蝦養殖已經十幾年,是中山有名的養蝦“土專家”。他告訴記者,目前他的50多畝蝦塘以高位池對蝦循環水分級養殖模式,而且以鲃魚和對蝦混養為主,整個養殖過程已經基本達到不用農藥、零污染排放,在國內獨創出一條南美白對蝦生態養殖道路。
■鲃魚對蝦混養實現零農藥
鲃魚和對蝦混養的方法更有竅門。林柏炎按每畝蝦塘投放4萬尾蝦苗,然後根據蝦苗的不同生長階段,引入生物天敵鲃魚與蝦苗一起混養。林柏炎通過大量研究發現,鲃魚是中底層魚,對蝦是底棲動物,而且鲃魚是蝦苗的天敵——鲃魚喜歡吃蝦苗,但鲃魚的嘴很小,很難捕捉到健康正常的蝦苗,只能吃到那些發生病害的蝦苗或死蝦。引入鲃魚混養,就是要利用鲃魚吃掉體質弱或生病死亡的對蝦,從而起到清潔蝦塘水體、減少污染和控制病害的作用。“鲃魚就像是蝦塘的清道夫,使對蝦的成活率大幅提高,從而獲得更好的綜合經濟效益。傳統對蝦養殖都是蝦苗在同一個池塘裏從小養到大,1年最多養3造,畝産400公斤就不錯了。而我的養殖模式單造畝産可達500公斤。”林柏炎説。
林柏炎總結這種對蝦養殖模式與傳統方法的區別有三:高位池分級養殖模式的養成池底設置有2條生化處理溝,通過定期用泥漿泵抽走對蝦排在池底的排泄物,這些排泄物可以曬乾作為農作物種植肥料,實現對池塘養殖環境的零污染排放;養殖海水每天24小時循環流動,先入沉澱渠,經過蛋白分離器(高壓水泵)進行脫氮處理再流入池塘,確保良好的養殖水質;引入鲃魚天敵保護池塘生態環境和水質,增強對蝦抗病能力,使養殖過程中不用任何藥物,成品蝦達到零藥殘。
■曾因病害賠光全部利潤
2002年,林柏炎投身水産養殖業。由於高位池養殖模式提高了對蝦的産量和質量,林柏炎與合夥人很快就嘗到甜頭。2002年到2005年,林柏炎通過對蝦養殖賺到了近200萬元,淘到水産養殖業“第一桶金”。但是,2006年,林柏炎養殖的大批對蝦因為污染和病害無法成活,兩年時間幾乎將前幾年的利潤全部賠光。
蝦苗為何如此“脆弱”?林柏炎在不斷反思中注意到了蝦苗的生態環境問題:蝦池底的污染物、蝦糞便等排泄物被直接排放出去,使養殖場的生態跟著受污染的河涌環境一起惡化,使對蝦發生病害問題越來越多。
吃一塹長一智,2010年底,林柏炎投入160萬元,用40畝蝦塘試水“循環水養殖南美白對蝦”,設置去污、沉澱、處理、蛋白分離系統,降低水池中的有害物質,從根本上提高對蝦産量,漸漸摸索總結出自己水産養殖的獨特經驗。
■“養蝦經”創出兩個地方標準
“前幾年中山很多人養蝦,但現在已經越來越少,為什麼南美白對蝦難養?許多養殖戶都認為是蝦的種苗越來越差、自然環境受污染導致養殖水質差,引發蝦苗病害高發。這些都是養殖戶無法改變的事實。養殖戶能改變的只有轉變觀念、調整養殖措施,特別是要隨時監控蝦塘的水質變化,採取措施嚴格控制蝦塘水質的微生物指標,只要水質好,蝦就不會得病,養殖才能成功。”
林柏炎的成功探索也引起了神灣鎮農社局以及中山市海洋漁業局專家領導的注意。中山市海洋漁業局漁業科相關專家告訴記者,經過與林柏炎多次溝通探討,為了推動中山市南美白對蝦養殖業發展,讓中山市更多的水産養殖戶掌握這些實用有效的養殖技術,中山市海洋漁業局提出創立南美白對蝦養殖的系列中山地方標準,由林柏炎等業內專家人士負責起草。於是,由林柏炎主筆的中山市農業地方標準 《南美白對蝦健康養殖技術規範》于2012年由中山市質監局發佈實施;《南美白對蝦生態混養技術規範》已於今年9月由中山市質監局發佈,今年11月15日起正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