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 呂兵兵
“快看看,盧站長的信息發過來了,實打驗收,咱家棒子畝産959公斤!”10月10日,在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四角嶺村,站在地頭,“德程家庭農場”主耿洪強笑開了花。
看著兒子的笑臉,今年86歲的老父親耿蘭成説:“不容易啊!一開始,咱聽縣裏專家的,玉米棒子種得密,莊裏不少老爺子説不打糧食,他是頂著壓力幹。這下好了,咱村裏哪見過這産量,到下年,一準全都栽得密了。”
耿洪強所説的盧站長,是縣農業局農技推廣站站長、高級農藝師盧立鴻。“今年,在遭遇特大乾旱的情況下,玉米能拿到這個産量,真沒想到。”他説,“分析起來三點原因,一是耿洪強是村裏黨支部書記、致富能手,相信農業科技,放手讓我們幹;二是咱們選用了魯單818等耐密植的品種,推廣了單粒精播、一次施用緩控釋肥、一增四改、一防雙減、喇叭口期授粉、適當晚收等成套技術;三是耿場主打了幾口井,關鍵時刻澆上了水。”
盧立鴻熟悉這裡,是因為這片地是農業部(玉米)萬畝高産創建示範片的攻關田,是500畝糧食作物高産創建技術集成示範區,是玉米高效緩釋肥集成模式示範項目區,他是這裡的技術負責人之一。
“這是咱縣裏這幾年農技推廣的思路,與發展較好的合作社或開明的家庭農場主合作。一是他們接受技術能力強,二是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三是整合項目集中投入,放大項目示範帶動效應。”在該村任職“第一書記”的農業局副局長王安國介紹。
“你看,這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解決了。這農技推廣項目實施與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結合,效果好、見效快。這片豐收的玉米地,這959公斤的産量,就成了咱農技推廣‘招牌’和‘燈塔’,很快就能照亮周邊的農民。”盧立鴻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