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馬山縣金釵鎮以養蠶著稱,往年蠶農將養蠶所剩的桑樹枝砍下當柴燒或丟棄田間焚燒,不僅浪費資源也污染環境。近兩年來,該鎮將往年當柴燒的桑枝製成食用菌菌包,種植秀珍菇,改變了該鎮農業生産結構單一局面,增加農民收入。
打開新思路 延長養蠶産業鏈
馬山縣桑蠶種植面積2.9萬畝,大部分集中在金釵鎮,近幾年,隨著養蠶效益好、價格高,農戶養蠶的積極性也不斷高漲,但金釵鎮農戶主要經濟收入仍來于養蠶,其它高效益農業種養殖項目卻一片空白,農業生産結構單一,農戶增收遭受限制。為破解這一難題,作為引領金釵鎮蠶業發展的馬山縣金宜桑蠶專業合作社在積極尋覓著新的項目。
金宜桑蠶合作社負責人通過外出考察發現,桑枝可用來製作秀珍菇菌包,每年每畝桑園約有3000斤桑枝,若用來製作菌包,一年下來,一個菌包可産1斤左右秀珍菇,1斤秀珍菇市場批發價格為5元一斤,若號召養蠶戶將廢棄桑枝作成菌包,種植秀珍菇,增收則水到渠成。
桑枝種菇初顯效益 蠶農種菇積極性日益高漲
2013年,在馬山縣農業局的指導幫助下,金宜桑蠶專業合作社依靠自治區農業廳、財政廳下撥的財政資金支持,結合自身投入,進一步更新改造了桑枝食用菌設備,生産食用菌的機械粉碎、原料攪拌、高溫消毒、自動裝袋等生産流程技術日益成熟。使用最新的食用菌栽培技術生産菌棒,菌棒成活率達到95%以上,生物轉化率達到100%。金宜桑蠶專業合作社採用“合作社+基地+加農戶”模式,實行産、供、銷一體化,現在,每天種植出來的食用菌産品供不應求。據統計,去年1月份至今年5月份,已收穫桑枝食用菌20多萬公斤,産值約120多萬元,預計今年全縣桑枝食用菌産量達50多萬公斤,産值約300萬元,當地蠶農對桑枝食用菌生産積極性日益高漲,也進一步達到了農業生産廢棄物變廢為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