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平谷桃谷有群“果司令”

三農 北京日報 2014年10月11日 07:2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在京郊平谷,有這麼一個政府部門,他們的作息時間不是“朝九晚五”,而是依農時而定;他們的辦公地點常年在田間地頭;他們的手機裏,儲存著幾百個農民的電話號碼……

  天上有個蟠桃園,是西王母的;地上有個大桃園,是平谷人的。

  平谷是桃谷。論規模,這裡22萬畝桃林遮天蔽谷,全球最大;論産量,每年産桃5億多斤,顆顆排列能繞地球一週有餘;論品種,280多種鮮桃,琳瑯滿目,“清水白”插進吸管能喝,“八月脆”一掰汁水四濺,“大壽桃”一個重達2斤……從早春到入秋,周周有新品成熟;論效益,桃産業鏈上10萬農民,生意做到國內三十余省市、亞洲歐美十幾國,一年入賬11.8億元,收入佔全市桃産業的八成。

  平谷的桃生意是怎麼紅火起來的?桃農們説,我們背後有一幫“果司令”。

  “果司令”的由來

  平谷種桃何年始?

  最早興起大桃産業的後北宮村,老輩人口耳相傳,明清即種皇家貢桃。可到上世紀60年代,整個平谷只剩山間毛桃。彼時“以糧為綱”,林果無立足之地。而平谷多薄沙河灘地,不宜種糧。硬種,産量低餓肚皮。

  窮則思變。上世紀70年代初,後北宮村偷偷請北京農林科學院專家進村把脈。專家慧眼,一語道破:此地最宜種桃,遂引薦“白鳳”“五月鮮”“26號”“久保”四大品種,百八十畝小規模試種。大桃産業星火由此點燃。

  三年挂果,立竿見影,桃子一斤賣到兩三毛錢,遠超糧食。種桃,蔚然成風。

  1985年,責任田分到戶,大夥兒一擁而上栽桃,全村桃林猛增至2500畝。一時間,以後北宮村為中心,桃海漣漪蕩及周邊。到上世紀80年代末,大華山、王辛莊、峪口、劉家店、熊兒寨等鄉鎮已是桃林連片,共計4萬畝。

  可大桃突然就賣不動了。1990年七八月間,大滯銷。“白鳳”“五月鮮”“26號”,上百萬噸囤于樹下。這些都屬軟溶質桃,不禁擱,頂多保質兩三天,賣不掉,成筐爛。種桃大戶屈海全損失慘重,幹部來他家查看情況,他逢人便問:“這桃還種不種了,誰能告訴我?”

  一場滯銷驚動全市,果農痛心的發問驚醒平谷。1991年春,平谷果品辦公室應運而生。

  “果辦”最初有12人,為首的邢彥峰,四十不惑,從大華山鎮黨委副書記任上被點將而來,其餘骨幹大都是縣林業局果樹科原班人馬。

  “果司令”四海請“仙”

  “果辦”開門頭件事:查滯銷根源。日日下鄉三個月,結論有了:關鍵是缺技術、乏品種,當務之急是依靠科技,拉長大桃上市時間。

  要讓桃子排開“檔期”上市,那也算是一個高精尖的課題,哥兒幾個一合計,請高人。

  1995年,溫室栽培尚屬前沿技術,它能讓桃在青黃不接時結果子。誰精通這門技術?石家莊果樹研究所專家趙景秀。

  正月,邢彥峰帶上仨同事上門拜年請仙。誰想,當頭吃了閉門羹。趙景秀已退休在家,不願再受奔波之苦,婉言謝絕。

  一次不行再去,再三、再四,軟磨硬泡。“您的成就還趴在論文裏、躺在實驗室,可到了平谷,那就是實實在在的生産力。”“只要您肯到平谷,一切後顧之憂我們全包了。”往返五次,終於打動了趙景秀,老先生緊握邢彥峰的手:“啥也甭説了,去平谷。”

  趙景秀在平谷一待10年,摸索出一套適合當地的溫室桃栽培技術,使平谷大桃上市時間從六七月份一下提前到三月中旬。全縣溫室果樹面積迅速增至8000畝。

  不光是一個趙景秀。只要是果木專家,不管認不認識,“果辦”一律登門,先奉上家鄉的果子請專家品評,等著挨批。等專家批完,立馬拜師,恭請出山。

  很快,陣容強大的果品産業顧問團組建起來。北方果樹專家組組長閃崇輝、河北昌黎果樹研究所教授王福堂、河北農大教授馬寶琨、北京林果研究所原所長王以蓮……海內鼎鼎有名的專家越聚越多,至今已達60余位。

  1997年,經閃崇輝等顧問推薦,“果辦”率全縣果農骨幹取經山東,那裏種“中華壽桃”,個頭大、甜度高,平均一個都在一斤以上,最大的能長到兩斤,人稱“桃中之王”。且10月底才能成熟,到時群果已凋,唯它獨領風騷。

  果斷引種,稻地村果農王志廣第一個吃螃蟹。可惜嫁接的15棵“中華壽桃”,只成活3棵。邢彥峰攜麾下骨幹周士龍、韓新明詢顧問、找癥結,原來這桃幼樹抗寒力很差,得給它找個好靠山。於是乎改良嫁接技法,“果司令”們出招,把苗接在抗寒力強的大樹高枝上。轉過年來,滿樹紅桃又大又鮮。

  “果辦”馬上將這一新技術傳給數百戶桃農,千余畝“中華壽桃”蔚然成林。

  前有溫室桃3月衝鋒,後有“中華壽桃”11月壓軸,中間又引進了“紅不軟”“華玉”“艷豐”“瑞蟠4號”等脆甜、禁擱的硬桃。其中“紅不軟”長在樹上可留至9月中旬,摘下來室溫下能存20天。

  如今平谷,三季有鮮桃,早、中、晚熟相互搭配,黃桃、白桃、蟠桃、油桃四大系列280余品種,花插著上市,細水長流。

  “辦公室裏不産果”

  “招聘!史上最愜意差事:早七點到晚七點,萬畝桃林辦公,周身無甲醛,全天聞花香,時時爬山鍛鍊,融入自然……”

  這是“果辦”的小夥子關偉自編的段子,苦中作樂,卻道出了“果辦”多少年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上下班沒時沒晌,作息完全按農時而定。

  1991年,“果辦”成立之初,“一張桌子一把椅,一輛吉普是破的。”口口相傳的順口溜,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主任邢彥峰&&下鄉調查,日日地頭辦公。單位沒車就起大早騎自行車,實在道遠就蹭農民的蹦蹦車、拖拉機。“果辦”人員每天早晨七點準時到崗,比出早操還齊;到了盛果時節,清晨四五點鐘全體下鄉,跟著果農一起忙活。

  2006年7月,關偉從北京農學院研究生畢業,入職平谷果品辦,上班第一天就幹了19個小時。

  這一天是從淩晨4點的電話鈴聲開始的。

  “小關,起來沒?下鄉拉練,車在門口,這就走!”沒聽清誰打來的,也顧不上洗臉刷牙,胡亂穿上衣服,關偉從宿舍往外跑。上車後才知道,“拉練”是去了解各大桃市場銷售情況。每到一個市場,同事們就分兵多路,沿著攤位調查桃價和爛果情況,完事又迅速上車,趕往下一站。十多個市場馬不停蹄地轉完,回到單位已是7點鐘了,簡單吃過早餐後,馬上開會研究當前爛果病的防治辦法。

  8點10分,關偉又跟著同事劉祥林出發了,這回是到大興莊鎮周村給果農培訓。

  講完這個村又去下一個村,果農問題五花八門,兩人説得口乾舌燥。累了一天,回單位食堂吃飯,已是晚上7點。“趕緊吃,吃完開會。”劉祥林的一句話,差點讓關偉把嘴裏的飯吐出來。這一開不要緊,直到深夜十二點才散。

  散會後,劉祥林拍拍徒弟肩膀:趕緊睡覺去,以後天天都這麼早起。為啥?夏天果農幹活早啊。等你八點鐘上班,果農都回家躲太陽去了。

  “‘果辦’人有句挂嘴邊上的話——‘辦公室裏不産果’。上班第一天,我就體會到了這話背後的含義。”關偉説。

  遵農時,還意味著遇到暴雨、冰雹等天災,“果辦”人要第一時間出現在果園。

  2012年7月10日傍晚,大華山村突降冰雹,冰雹最大直徑達50毫米,果園損失慘重,2500多畝果子一半以上砸落砸傷。

  雨還沒停,村支書劉振武的手機就響了,“果辦”的人已到現場,語氣比支書還急,電話中就點出了村西大椿樹園等災情最重的五個園子,叫支書趕緊加派人手,減小損失。

  劉振武一聽,都是些半山腰上的偏僻園子,村民未必都知道咋走,黑燈瞎火,又下著雨,真不知“果司令”們如何演的這出“天降神兵”。

  今春,黑斑病菌再次肆虐,這是桃樹頑疾,稍一疏忽會成滅頂之災。“果辦”主任李福芝、副主任杜相堂輪番帶隊,六天五宿下到各村組織聯防,阻擊、圍剿,保住了今年的收成。

  日復一日,田間地頭,“果辦”人個個曬得黑裏透亮,誰要是臉白自己都會覺得彆扭。農民們開玩笑説:遠看像燒炭的,近看是“果辦”的。“果司令”們聞言正色道,此乃正經八百健康色。

  一戶桃農一個貼身顧問

  在平谷,種桃農民家家戶戶都挂著張特殊的年曆。

  一張防水硬紙,紙上滿是格子。12個月份一月一大格,哪天該剪枝、哪天該追肥,剪怎樣的枝、追何種肥……格裏白紙黑字,一清二楚。跟著做,準沒錯。

  它的出現,源於一場誤會。

  1999年春,新上任的技術員鄭強到黃松峪鄉講春剪,提到“冬剪只疏過密枝,不短截,春季復剪時短截”的技術,可老農在本子上記岔了,把“冬”和“春”落下了。

  到了剪枝的日子,老農犯了難:前後兩句話矛盾,一冬一春,該照哪個來呢?鄰居們也都沒記筆記。鄭強到各家地頭查看時,老農民翻出筆記質問:“你這兩句話自己頂著牛,我怎麼剪啊!”小鄭趕緊解釋,幫老人家補全筆記,還幫他剪好枝。

  這個小插曲,鄭強歸為自己沒經驗。誰承想,當年“果辦”的總結會上,下鄉技術員都提到了農民對複雜技術記不清、易記混的問題。大夥兒開始琢磨,不如將這些知識印在果農常接觸的物件上。

  究竟該印在什麼上呢?“果司令”們為此著實動了番腦筋。周士龍説,把技術都印到撲克牌上,54張牌、54門課,不夠了還能印正反面。韓新明提醒,撲克牌使用率高,愛丟、易損。王久山説,印成口袋書,隨身一揣,隨時能看。于小春立馬反駁,果農下地幹活,最不愛隨身帶東西,不方便。

  老主任邢彥峰覺得,首先,這個東西要和桃農生活貼近,最好每天、每月都能接觸到;其次,要簡單有效、一目了然。“相當於給每戶桃農都配個貼身顧問。”聞聽此言,鄭強靈光乍現:果農家裏都有挂年曆的習慣,不如印在年曆上!

  此言一齣,大夥齊讚。“技術每年都會更新,正好一年年地印在掛曆上,成本不高又實用。”“農民抬頭就能看見,按照時節把技術寫在相應的月份裏。掛曆就成技術大全了。”

  於是,2000年正月剛過,科技年曆便跟隨“果辦”的下鄉技術員來到128個大桃生産專業村,走進4萬戶果農家。成本四元的年曆,桃農只需花一塊錢。此後,“果辦”每年根據各村的定量,送年曆上門。

  劉家店鎮寅洞村桃農邢樹賀至今保留著所有15張科技年曆,每年必讀,從頭到尾一字不落。一月冬剪,為去老枝;五月夏剪,則防落果;同時疏果,背上果、基部果、小果、畸形果、病蟲果都得掐掉……這些技術,現在老邢張口就來。

  貼心的服務還有很多。

  技術員喻永強主抓防病蟲害。他老家在懷柔,回去一趟比其他同事都遠。為了不耽誤工作,他把自己聯絡過的600多個桃農的電話號碼全存在手機裏,而家人、朋友、同學、同事的電話加一塊兒才有200個。

  每天,喻永強的電話幾乎成了桃農專線,隨時會接到來自不同桃園的電話。小問題電話解決,大難題趕赴現場指導。2009年7月,在懷柔家裏的喻永強接到甘營村果農賈德全焦急的電話:“桃上有黑點,葉上有窟窿眼,是不是穿孔病呀?”喻永強一聽急了,趕緊開車從180多裏外的老家往回趕。他擔心是細菌性穿孔病,那可糟了,不光掉果、掉葉,沒有收成,還傳染,周圍的果樹也難逃一劫。一邊往回趕,他一邊打遍周邊鄉鎮負責人的電話,並約上果品辦植保科長韓新明,一起趕到賈德全的桃園。

  果如其所料。喻永強趕緊打開大喇叭,喊全村果農集合,手把手教大家怎麼認病、防治,又反復報出自己的電話:“有問題,隨時找我。”

  “隨時找我”,這是桃農從他們的“果司令”口中聽到最多的話。平常親切的一句話,背後是23年來風雨無阻的全情付出。

  如今,平谷的桃産業已經做成品牌,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果辦”也擴編至45人。新面孔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多,但拼命三郎的勁頭沒有變,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民服務的作風沒有變。

  果品辦公室墻上挂著老主任邢彥峰寫的一副對聯,上聯:治山治水治窮;下聯:致美致綠致富;橫批:求實求真求新。年深日久,紙已泛黃。“可我覺得它一點沒褪色。”現任“果辦”主任李福芝説。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