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吉林省:乾旱之年保豐收

三農 農民日報 2014年10月07日 09:3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報記者毛曉雅

  9月27日一早,吉林省前郭縣王府站鎮的農民李廣臣習慣性地收聽天氣預報:今日無雨。這些天,玉米要陸續收了,這時候最怕下雨。他來到玉米地,隨機察看玉米的長勢,大部分籽粒足且飽滿,小部分出現了籽粒稀少的情況。合作社150公頃玉米已經收了一半,産量比好的年份略減。想起7月下旬到8月中旬天天盼雨的揪心日子,這樣的收成已經很讓人欣慰。

  在吉林全省範圍內,雖然8月上旬局部地區發生了乾旱,但由於及時進行抗旱澆灌、抓住有利天氣過程實施了有效的人工增雨作業,使乾旱在較短時間內解除,對糧食生産整體影響不大。加之水稻大豐收、科技增強抗旱能力等增産因素多,今年吉林省的糧食生産仍然是一個豐收年。

  抗旱力度大旱情影響有限

  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正值玉米孕穗的關鍵期,眼看著十來天只下了一丁點雨,李廣臣心裏焦急。8月初,縣裏緊急啟動了抗旱三級響應,每天投入資金60萬元,抗旱人數13萬人,開動機電井全力保障灌溉。“我們這片每十來公頃就有一口井,當時農戶們的地普遍灌溉了兩次,緩解了旱情帶來的影響。”李廣臣説。

  “7月下旬開始,全省降水偏少,部分地方旱象初顯,省裏提前謀劃,全力抗旱。”吉林省農委農業處處長張永林説,“一方面組織灌溉,另一方面抓住有利天氣過程實施人工增雨。”截止到8月20日,全省累計投入抗旱資金5.3億元,澆灌面積808.3萬畝,有效緩解乾旱對作物的危害;8月1日以來,共對4場適宜天氣過程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特別是8月14日至17日的人工增雨降水過程,基本覆蓋全省,在關鍵時刻使絕大部分受旱地塊旱情得到解除或有效緩解,全省于8月18日基本解除旱情。

  通過及時採取綜合抗旱措施,吉林省的旱情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解除,未發展成大面積集中連片旱區,受旱地塊分佈散碎,且多為沙坨地、崗地和山坡地,乾旱對糧食生産總體影響不大。

  在距離前郭縣3個小時車程的全國第一産糧大縣榆樹市,沒有發生大面積旱象,秋糧形勢一片大好。五棵樹鎮合發村的李軍拿著測産結果,跟村支書報告好消息:“玉米每公頃兩萬五千斤,比去年增産兩千斤!”

  “榆樹市今年雖然雨量偏少,但降水頻繁,並沒受到旱情影響。”榆樹市農業局局長張學説,“今年我們新建了30個人工防雹站,購置了8部增雨火箭車。

  8月2日、5日、15日進行了三場人工增雨作業,在玉米生長的灌漿、形成籽粒的關鍵期,保證了降水量。光、溫、水條件同步,利於糧食增産。”

  張學説,如果後期沒有早霜等大的自然災害,預計今年糧食産量將超過去年,有希望達到89.3億斤。其中,玉米預計平均畝産790.6公斤,總産351022萬公斤;水稻預計平均畝産676.9公斤,總産88000萬公斤。

  光照充足水稻喜獲大豐收

  乾旱雖對玉米産生不利影響,卻促成了水稻的增産。前郭縣農業局副局長毛森林説:“七八月份也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期,充足的光照恰恰有利於水稻生長,而且不利於稻瘟病發作。今年的測産,水稻産量每公頃2.4萬斤,全縣預計水稻總産比去年增産9%。”

  前郭縣新艾裏村地處前郭灌區,這幾天村民趙海臣一直樂呵呵的,老趙算得上民間水稻專家了,總給鄉親們做技術指導,最近經常有村民打電話過來,告訴他增産的好消息。“我種了30多年水稻,今年的産量是最好的一年!”老趙指著連成海的稻田説,“我種的超級稻植株密度大,每平方米能達600個穗,每個穗150粒籽,不僅産量高,而且品質好。”

  新艾裏村的村黨支部書范金昌説:“村裏共有940公頃水稻,已經收了150公頃,比去年每公頃增産2000斤。”説起增産的原因,范金昌説,今年的天氣很利於水稻生産,全年積溫達到3100攝氏度,高於平均水平,而且霜來得晚,不影響收割。眼下,村裏的60台收割機已經排滿號,仍然不能滿足需求,范金昌正忙著幫村民們從其他地方調度機械,保障即將到來的水稻大面積收割。

  跟新艾裏村的情況一樣,水稻大豐收的喜悅洋溢在全省稻農的心頭。張永林説:“今年插秧後氣溫高,水稻緩苗快、分蘗率較高,低節位分蘗多。有的地塊每平方米穗數高達550穗以上,遠高於常年水平。同時灌漿期日照充足,氣候條件比較適合水稻灌漿、提高粒重。目前水稻已經完全成熟,獲得大豐收已成定局。”

  科技得力增産因素多

  豐年掙大錢,平年多掙錢,災年不賠錢,農民才喜歡種地,農業才能持續下去。在高産的基礎上做到穩産,科技力量是重要支撐。

  榆樹市農業局副局長邵建廷分析説:“增産靠科技,首先就是優良品種全覆蓋,玉米美係品種、良玉系列品種、平安系列品種,水稻超級稻、優質稻等佔據主導地位,全市良種率達到100%;科學的耕作方式有利於增産,全市玉米的保護性耕作今年達27%,水稻高光效種植達37%,測土配方施肥達62%;統防統治方面,今年首次通過航化作業對7個鄉鎮的水田連片區域防治稻瘟病70萬畝次,也是促成增産的重要因素。”

  對此,種糧大戶李軍深有體會。在農技員的推薦下,他今年種的良玉99測産達到每公頃13711公斤。“春天播種前,鄉鎮農技員把農民組織起來授課,農民自己做不到的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由鄉鎮統一組織。今年能有這樣的大豐收,科技發揮了大作用。”

  在全省範圍內,今年吉林省進一步支持重大增産增效技術示範推廣,補助資金由去年的1.6億元增加到2億元,測土施肥糧食作物全覆蓋,以高光效栽培為重點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水稻缽盤育秧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應用面積不斷擴大。

  “播種以來至乾旱發生前,全省總體上風調雨順,作物長勢好于往年。春耕播種在適宜期,主要糧食作物長勢好,高産作物玉米麵積和密度增加,病蟲害及洪澇、風雹災害危害程度輕於常年,增産因素比較多。”張永林説,“增産因素基本可以彌補乾旱造成的影響,全省糧食生産要好于常年,略低於或接近去年,仍然是一個豐收年。”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