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廣網南京10月2日消息(江蘇臺記者朱延慶 淮安臺記者于維維)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江蘇淮安市盱眙縣法院5月份曾向轄區內一名留守兒童小佳的父親發出全國首份“督促令”,督促他抽空回到家鄉,履行撫養、教育孩子的法定義務。然而國慶長假都到來了,小佳依然見不到自己的父親。“督促令”解決不了留守兒童的“親情饑渴”,留守兒童的成長該由誰來守護?
國慶節的前一天,記者在南京見到了小佳的父親王春保。他即將奔赴山東臨沂打工,因為工期緊,這個假期他又不能回家了。他説,好幾年沒回家了,自從收到“督促令”後,心裏波動很大:
王春保:我打算這兩年回家陪小孩,等到小孩長大成人吧,我再出來打工。
“督促令”能解決留守兒童的“親情饑渴”嗎?江蘇淮陰師範學院法學教授郭繼並不樂觀:
郭繼:這個效果主要還是通過喚回親情來提高的,就是説一旦被警示方拒不履行這個義務的話,可能法律在執法上顯得有點蒼白無力。
統計數據顯示,盱眙縣去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87.5%是留守兒童所為。淮陰師範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于玲玲分析説:
于玲玲:有些少年兒童的犯罪就是一種衝動性犯罪,他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他們在現實的生活裏,很少有人在生活中給予他正面的價值觀的引導,留守家庭常常是疏于這方面的管理,或者説管理的力度是非常不夠的。
其實,在外打工的父母也不願骨肉分離,外出務工者胡建軍説,遠走他鄉,只是為了不讓孩子再重復他們的艱辛:
胡建軍:肯定不希望小孩以後還從事這樣的工作,肯定希望他們能夠做個什麼白領之類的,穩定一點。
留守兒童問題是城鄉二元體制的産物。社會學家認為,改變他們的成長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歸根結底,就是要讓打工者回得來,讓農村的孩子進得去,讓城鄉戶籍、教育、醫療等多方面制度不再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