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京郊日報訊(通訊員呂吉)壩臺種點兒什麼?山坡地又該怎麼整?面對山多地少的現實,密雲縣馮家峪鎮有自己的“一盤棋”。今年初,鎮裏請密雲縣農業服務中心專家團隊爬山坡、下地頭兒,根據全鎮地形特點,開出一份因地制宜的種植“方子”。該鎮按方科學規劃農業資源,調整農業發展格局,打造新型觀光農業和特色種植,讓片片土地生金。
馮家峪鎮域面積214.25平方公里,山場面積27.5萬畝,耕地面積9899畝,是典型的山多地少的鎮。依據這一情況,專家們給馮家峪鎮開出一劑良方,即突破傳統種植方式,發展以“一谷、兩基地、三項目”為主導的農業産業模式。“一谷”就是打造西蒼峪金瓜谷,以西蒼峪為中心,在村莊的“一台、兩岸、三邊”種植南瓜。在壩臺地、河兩岸、地邊、壩邊山邊,栽種25個南瓜品種、10萬棵瓜苗,預計可實現農民增收50余萬元;“兩基地”即石洞子村文玩核桃基地和司營子村食用菌基地。文玩核桃基地現已嫁接文玩核桃26個品種、530棵;在司營子村食用菌基地,培育露天木耳50畝、16萬棒,預計年産幹木耳7000余公斤,可實現收入57萬元。“三項目”即推進高山雜糧産業,在前火嶺、黃梁根兩村種植高山小米等雜糧1000畝,黑五類作物300畝;在前火嶺、司營子等9個村種植玉米籽種3100畝;在西莊子村梨園栽種甘薯200畝。
目前,“種植良方”效果初顯。通過耕種玉米籽種、高山小米,栽植露天木耳、各種南瓜等,村中小路兩側環境更加整潔。前火嶺“南山龍脊梯田”高山雜糧、司營子露天木耳採摘觀光、西蒼峪金瓜谷等這些農業新景觀,吸引了眾多遊客,今年上半年全鎮接待遊客4.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47萬元,同比增長15.2%。上半年大農業實現産值5410萬元,同比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80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