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秋日的民樂,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無論是國道、縣道還是鄉道,隨處可見滿載馬鈴薯、大麥等農作物的汽車緩緩駛過。這是種植戶正在往訂單企業交運收穫的農作物。
“今年,我們流轉土地1600畝,種植馬鈴薯1000畝,並與愛味客公司簽訂協議,油菜、黃芪600畝分別與山丹、隴西客商簽訂協議。”眾城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建軍一邊組織裝卸工裝運馬鈴薯一邊對筆者説。
近年來,該縣通過“公司+基地+標準化+農戶”模式,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産與大市場聯結起來,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産,以“先找市場,再抓生産,産銷挂鉤,以銷定産”為特徵的訂單農業悄然興起。
“受市場影響,今年蔬菜價格普遍偏低,市場需求量也比往年有所減少。如果不是年初與上海等地的客商簽訂收購協議,這160座大棚西紅柿真不知道要賣到什麼時候。”綠禾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興傑説。
今年,該縣訂單農業面積達42萬畝,種植範圍由馬鈴薯、玉米制種逐漸擴大到中藥材、高原夏菜、琉璃苣、萬壽菊等特色作物,初步形成了以新天、六壩為主的玉米、中藥材生産基地,以南古、三堡為主的馬鈴薯、琉璃苣、萬壽菊生産基地,以洪水、民聯為主的大蒜、高原夏菜生産基地,以順化、豐樂、永固、南豐為主的雙孢菇、設施蔬菜生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