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甘肅省境內地形地貌複雜、氣候差異較大、文化遺存豐富,因而休閒農業資源類型多,分佈廣,特色明顯。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城鄉接合部及大型景區周邊的農家樂、濃郁的民族風情活動、鄉土手工藝品及文化藝術品、民俗風情比賽和民間節慶節會為發展休閒農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産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休閒農業在甘肅省正逐步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和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民生産業,成為壯大經濟和擴大內需的朝陽産業。
政府“引”出積極性
9月初的一天,來到永靖縣太極鎮大川村,只見這裡的百畝棗園果繁葉茂、千畝魚塘碧水盪漾,黃河沿岸的綠色田園風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
近年來,永靖縣依託太極島百畝棗園和劉家峽、鹽鍋峽水庫千畝魚塘以及黃河沿岸綠色田園,引導農民搞農家樂旅遊服務,形成了“棗園休閒型”“垂釣觀賞型”“特色田園型”等不同類型的農家樂。
坐落在大川村七社的“水景園”,是村民孔海江一家在2000年建成的一座農家樂。走進院子,北面是一幢白墻紅瓦的三層樓房,一面綠色的金屬圍欄代替了南邊的院墻,圍欄裏月季花、木槿花散發出陣陣花香,圍欄外便是連片的魚塘,叢叢蘆葦搖蕩不止。
孔海江坐在院子正中的葡萄架下介紹説:“我們這裡水資源豐富,最早大家都搞魚塘養魚,雖然比種莊稼好,但收益一直不高。從2000年開始,政府以反租倒包的形式,開發了村上的百年棗林,引導大家從事農家樂,又修了一條路,最終把遊客都吸引來了。”
如今,孔海江的“水景園”可一次性容納50人左右用餐和住宿,一年的純收入在5萬元左右。
在離“水景園”不遠的大川村五社,村民劉文俊家的“唐秀魚園”才開業一年多。劉文俊家裏以前一直在養魚,沒幹過別的。後來看到周圍的農家樂紛紛開張而且生意不錯,他也在幾畝魚塘裏種上了供人欣賞的荷花,辦起了農家樂。
“客人來了能在魚塘邊賞花、垂釣,還能喝茶吃大盤魚。魚塘裏的花、蓮蓬、蓮子也能賣。”劉文俊一邊向我們介紹自家的服務項目,一邊剝洗著一條足有6斤重的草魚,準備招待剛才打電話預約的客人,“現在客人越來越多了,收入好的時候,一天能掙1000多元呢。”
早在2008年,省委、省政府促進農民增收的六大行動就提出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扶持和引導有條件的農戶發展農家樂和觀光休閒農業。2010年,省政府又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意見》,對積極開發甘肅省農業和農村蘊藏的自然生態、生産生活、民族風情等休閒農業資源,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為全省發展休閒農業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年來,全省各地政府以市場導向配置資源,鼓勵工商企業、鄉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農戶和個人等投資開發休閒農業。
許多地方農民不但發展休閒農業富裕了,還帶動了周邊農戶自發利用自家的房屋和場地、菜園、果園、魚塘等資源創辦農家樂等多種形式的休閒農業經營實體,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農民發展休閒農業的願望越來越迫切,積極性空前高漲。
四季營業的“農家樂”
2001年,當高學鵬在榆中縣三角城鄉詹家營村種下幾百畝杏樹的時候,恐怕連他自己也説不清楚這麼做的原因。“這都是流轉來的撂荒地,當是只是覺得地荒著可惜了,如果這裡能成為一片果園該多好?”高學鵬説。
十幾年過去了,杏林長成了,當高學鵬在這片杏林裏創建了榆中縣農業示範園區以後,當初的動機才在他的腦海裏清晰起來,他説,“那原來是一種想遠離喧鬧、重歸鄉土的願望,栽樹只是一種體驗。”
隨著人們健康、養生意識的增強,回歸田園、回歸鄉村風尚的興起,高學鵬把自己當初的想法變成了許多人的體驗。
如今,在他經營的農業示範園區裏,除了700多畝杏樹以外,還有種滿了各種水果和蔬菜的52座日光溫室。每到節假日,從蘭州市來這裡進行採摘、觀光、吃飯的遊客絡繹不絕,高峰期時每天要接待1500多人。
“這種農業園區和一般的‘農家樂’不同,在冬天,吸引人們前來採摘的蔬菜水果可以反季節供應,吃農家飯的地方也可由露天搬到溫室裏。”在幾年的實踐之餘,高學鵬對休閒農業的發展有了自己的認識,“市場就是人們的需求,有了需求就可以解決因氣候原因造成的‘半年旺半年閒’的問題。”
“隨著園區知名度的提高,經濟收入一年比一年要好。尤其是在今年,大年初一就有人冒雪開著車來摘草莓了。”他笑著説道。
高學鵬認為,隨著交通運輸日趨發達和私家車的廣泛普及,擴大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半徑,自駕短途農事體驗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人們新的休閒方式。他説:“休閒農業就是一種短期旅遊,當城市居民有車、有錢、有一定時間的時候,城市周邊的各種休閒農業將自然納入人們的計劃。”
不可否認,高學鵬的農業示範園便是休閒農業中的“高級産品”,而其投入的資金卻是普通農家樂無法相比的。自然,這種變形後的“農家樂”更具有市場競爭能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休閒農業示範園和農家樂以外,近年來,甘肅省農牧部門還進行了休閒農莊、大型農事景觀、農業文化遺産等一批休閒農業的開發和發掘工作。到去年年底,全省休閒農業經營主體(含農家樂、農業示範園區、休閒農莊、專業村、民俗村等)達到7783家,總資産480多億元,從業人員7.8萬人,其中農民就業7.4萬人。
特色風情顯優勢
從去年開始,甘肅省依據區位優勢、資源稟賦、農業生産背景等條件,將全省休閒農業發展總體佈局分為5大區域,分別是,河西走廊綠洲農業區,黃土高原農耕文化區,民族風情體驗區,山地生態綠色度假區,黃河風情休閒區。
眼下,突出自然生態、挖掘文化內涵成為各地在發展休閒農業時的著力點。以黃土高原農耕文化區為例,慶陽、平涼、定西等市在近年來依託黃土風情、農耕文化、特色農業和特色餐飲,以華夏農耕文化博覽園、黃土地農家樂、西峰窯洞農家樂、崇信龍泉寺農家樂集聚區、渭水情休閒娛樂中心等為重點,開發了大量的窯洞農家樂、鄉土民俗體驗、農耕文化體驗等休閒農業項目,成為全省青山綠水之外的又一抹風情,吸引了大量的遊客。
2013年農業部發佈全國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甘肅省皋蘭什川古梨園、迭部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雙雙入選。在今年6月,農業部發佈了第二批20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甘肅省岷縣當歸種植系統成功入選。目前,在農業部公佈的39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中,甘肅省佔有3個,為全省農耕文明、綠洲文明等發掘起到了積極的示範作用。
如今,特色就是休閒農業的發展的“旗幟”,以前鮮為人知的民俗、節會都成了農民增收的途徑。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鄉村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活動有57種,其中生産活動12種,生活方式9種,民族習俗23種,民族節日13個。鄉土特色手工藝品及文化藝術品151種;獨特的鄉村傳統勞作方式34種;各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比賽77種;各地的節會、廟會等共165項,為發展休閒農業提供了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