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 李慶國 高楊
9月4日,北京市召開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工作部署會。會上,市委常委牛有成、副市長林克慶對《關於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和相關實施方案進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前一天,市農委召開新聞發佈會,農委委員張宏圖就《意見》相關情況進行了通報。
形勢背景是什麼——
實踐證明,北京農業的發展,只要從首都資源稟賦實際出發,只要同首都戰略功能定位契合,只要與首都發展階段性特徵相適應,就能實現新的跨越發展。
近年來,北京農業作為特大城市戰略性基礎産業的地位得到很好鞏固。從上世紀80年代的城郊農業,到90年代朝、海、豐等區縣先行探索的都市農業,再到新世紀的都市型現代農業,30多年發展歷程,始終堅持“服務首都、富裕農民”發展理念,每一階段的發展調整,都服從和服務於不同時期城市功能定位和城鄉建設需要,成功走出了一條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特別是近十年來取得了巨大成績,為首都鮮活農産品供給提供了基本保障,為提升首都生態宜居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農業在取得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為首都經濟社會繁榮穩定、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越來越突顯。
今年初,習總書記在視察北京時明確提出要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目標。在談到農、林、水時,專門強調要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發展節水農業,多搞林業。這是根據新時期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對北京農、林、水發展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上半年,中央國家有關部門主要領導密集到北京調研農、林、水工作,都提出了很好的發展意見。
自3月份以來,經過大量調研和認真研究,北京市委、市政府認為農業節水工作是有空間、有潛力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是有基礎、有優勢的。在此基礎上,市農、林、水等相關部門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向市政協、市人大徵詢意見,並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
頂層設計是什麼——
是深化農村改革、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舉措,也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內在要求,更是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疏解城市功能、治理“城市病”的重要載體。
《意見》的出臺基於幾點考慮:一是調整重點區域,確定為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和重要水源保護區;二是保障首都鮮活農産品供應,增加菜田11萬畝,達到“十二五”規劃確定的70萬畝目標;三是繼3年完成100萬畝大規模平原造林任務之後,增加綠化面積仍是提升城市生態環境水平、改善大氣質量的重要措施;四是節約用水是首都農業存在和發展的前提,要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五是結構調整必須和深化農村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構建高端高效節水農業産業體系緊密結合起來。
基於這些思考,《意見》提出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考察北京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緊緊圍繞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生産、生活、生態、示範四大功能,以節水富民、提質增效為目標,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城市與農村、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的關係,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節水,調整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與首都功能定位相一致、與二三産業發展相融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銜接的農業産業結構,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實保障。
《意見》進一步提出四項工作原則:
一是堅持量水發展。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的方針,大力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全面推廣高標準節水技術,嚴格依法治水,實行取水許可,提高用水效率,為首都水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二是堅持生態優先。在農業發展中更加重視農業的生態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更加重視農業減排循環技術應用,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現代農業;更加重視造林綠化,逐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自然景觀和城鄉環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生態格局。
三是堅持提質增效。圍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合理有序統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壓減高耗水的作物生産,調減達不到健康養殖標準的畜禽養殖,穩定蔬菜、漁業和林果生産,大力發展籽種農業。
四是堅持農民增收。充分考慮産業調整疏解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堅持分業施策、綜合施策,統籌研究制定轉移就業、替代産業、扶持創業等多方面政策舉措,確保農民就業增收。
具體措施是什麼——
“調轉節”有三層意思,互為因果、層層遞進,調結構、轉方式是手段,目標是要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全面實現“四個提升”和“兩個轉變”、“兩個創新”。
“調結構”主要調什麼?
一是在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和重要水源保護區,通過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節水,涵養地下水。該區域面積3113平方公里,退出高耗水作物,不再新增菜田,散養畜牧業也逐步退出。
二是按照“調糧、保菜、做精畜牧水産業”的目標,調整種植、養殖業結構。糧田逐漸退出高耗水作物,重點發展籽種田、旱作農業田、生態景觀田;菜田增加到70萬畝左右;觀光采摘果園穩定在100萬畝左右。養殖控制新增規模,疏解現有總量,生豬年出欄穩定在200萬頭左右,肉禽穩定在6000萬隻左右,奶牛存欄量穩定在14萬頭左右,蛋雞穩定在1700萬隻左右,水産養殖穩定在5萬畝左右。
三是根據“以水定地、以水定業”的方針,調減用水結構。農業用新水從2013年的7億立方米左右降到5億立方米左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要從0.7提高到0.75。
“轉方式”主要轉什麼?
重點是“兩轉變”、“兩創新”。
“兩轉變”:一是轉變生産方式。強化生産、生活、生態、示範四大功能,推進集約化、區域化、特色化發展。強化生産安全,提高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資源利用率,做一流的北京安全優質農業品牌。強化生態建設,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推動循環農業發展。強化示範功能,發展籽種農業、會展農業。強化服務保障,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
二是轉變經營方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培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加快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産要素,實現提質增效。
“兩創新”:一是創新農民組織方式。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經營權、林地使用權通過公開市場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支持農民通過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經營管理,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市場化程度。二是創新農業服務方式。創新金融服務、科技服務,大力發展産前、産中、産後服務,全面提升農業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公益化水平。
“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標準是什麼?具體體現在“四個提升”:
一是全面提升農業節水水平。按照“地下水管起來、雨洪水蓄起來、再生水用起來”的原則,全面推進設施節水、農藝節水、機制節水、科技節水,實現農業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全覆蓋。轉變農民觀念,用市場機制、價格杠桿調節農業用水;強化技術、管護服務,把服務做到田間地頭,把方便送到農民手中。
二是全面提升“菜籃子”保障水平。按照規模化發展、園區化建設、標準化生産的要求,穩定“菜籃子”自給率,保障肉、蛋、菜、奶的日常供應。加大京津冀“菜籃子”工程協同發展力度,提高主要農産品控制率、合格率。
三是全面提升現代種業發展水平。重點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産、林果四大種業,打造全國種業創新中心、交流交易中心和企業聚集中心,建設好“種業之都”。
四是全面提升生態建設水平。大力發展觀光休閒農業。進一步抓好造林綠化工作,使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由24.5%提高到30%以上。
■圍繞北京市委、市政府即將印發的《關於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北京市農、林、水等部門對任務細化分解,制定並下發實施方案,對相關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
農: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現代農業水平
北京市農業局制定下發了《北京市地下水超採區農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明確今後一個時期北京農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服務首都為出發點,以做精産業、富裕農民為落腳點,按照“高效、節水、生態、安全”的基本原則,著力推進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園區化建設、標準化生産,著力提升現代農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城鄉服務能力、生態涵養能力,全力打造管理服務精細、産業産品高端、田園鄉村秀美、城市郊區共融的都市農業“升級版”,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實保障。
具體目標:一是以“調糧、保菜、做精畜牧水産業”為核心,調整農業産業結構,使農業成為首都鮮活安全農産品供給的基礎保障;二是以農業生産、經營和服務為對象,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使農業成為農民增收的基礎保障;三是以農業內涵和價值提升為內容,豐富農業發展內涵,使農業成為首都和諧宜居之都生態景觀的基礎保障。
重點任務:一是以地下水超採區為核心,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調減高耗水糧食生産面積,重點推薦4種種植模式;穩定現有規劃菜田面積,確保高標準節水技術全覆蓋;疏解畜禽養殖總量,穩定現有水産養殖面積。
二是以“兩田落地”為重點,強化重點任務落實。將包括籽種田、旱作農業田、生態景觀田在內的80萬畝糧田和70萬畝菜田這“兩塊田”落實到鄉鎮村莊、落實到地塊、落實到責任人。
三是以水肥一體化為抓手,全面推進農藝節水。糧田推廣移動式噴灌、指針式噴灌等先進節水設備與水肥一體化技術;菜田以覆膜灌溉和水肥一體化兩項節水技術為核心;畜禽養殖場實施高效集雨工程;水産養殖池塘全面實施節水防滲或循環改造。
四是以農業高端、高效為目標,確保農産品優質優價。落實“菜籃子”工程,加快發展現代種業,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讓市民下鄉、讓農業進城;暢通市場信息,實現銷售多元,鼓勵新型銷售模式,探索農産品市場風險保險新機制。
五是以職業農民培育為基礎,全面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林:落實結構調整任務推進園林綠化發展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制定下發了《關於落實農業結構調整任務、加快園林綠化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為目標,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城市環境治理戰略任務,以解決綠隔地區歷史遺留問題為重點,堅持政策創新、科技引領、規劃建綠、挖潛增綠、節水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結合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和生態紅線劃定,進一步增加森林面積,擴大綠色空間,推進京津冀生態一體化進程,促進首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方案》進一步提出,要加大造林綠化力度,持續增加綠化面積,實現平原造林總體規劃空間佈局,到2020年,使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由2014年的24.5%提高到30%以上。具體工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加大第一道、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拆遷騰退綠化建設力度,增加綠化面積15萬畝。對已拆遷騰退完的規劃綠地及拆遷量不大、通過努力明年年初能完成拆遷的規劃綠地,優先納入2015年平原造林計劃任務;推進重點區域綠化建設;大力改革創新,抓好試點示範,加快推進二道綠隔6個新型城鎮化試點鄉鎮綠化建設。
二是挖潛增綠,合理利用農業結構調整空間增加平原造林面積。充分利用廢棄坑塘藕地、撂荒地、荒灘荒地、砂石坑等實施生態修復,增加森林濕地面積;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確保平原地區“兩環、三帶、九楔、多廊”綠化規劃用地;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農村溝路、河渠、村周邊挖潛增綠;在中心城、新城、建制鎮開展見縫插綠。
三是推動産業增綠,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發展規模化苗圃10萬畝以上;新發展高效節水果園10萬畝,更新改造低效果園50萬畝,建設一批集觀光采摘、生態休閒為一體的多功能、有特色、高品位現代化高效示範果園。
四是創新養護政策機制,鞏固綠化建設成果。統籌平原地區新增林和第一道、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及五河十路等原有林養護管理標準,逐步實現同地同樹同政策;建立平原地區新增森林資源養護管理機制,組建以當地農民為主體的專業養護隊伍。
水:深入調節構轉方式發展農業高效節水
北京市水務局制定下發了《北京市農業高效節水實施方案》,明確今後工作以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和産出效益、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保障生態安全為目標,堅持“向觀念要水、向機制要水、向科技要水”,以調整農業結構、配套節水設施、強化機制建設為重點,不斷提升農業節水服務與管理水平,促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方案》提出,在思想、認識和工作上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農業用水由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轉變,將用水總量控制、用水定額管理作為農業生産剛性約束,科學配置農業用水,嚴格管理;二是農業高效節水由單一工程節水向綜合節水轉變,統籌推進設施、農藝、科技、機制等節水措施,實現規劃、標準、建設“三統一”;三是農業高效節水由重建輕管向建管並重轉變,統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設施管護和工程建設。
工作目標瞄準國際一流標準,力爭到2020年實現農業用水總量上用新水量由7.3億立方米降到5億立方米左右;效率上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7提高到0.75以上;機制上建立健全定額管理計量收費機制,建立灌溉管材及設備質量控制機制,完善設施良性運行管護機制,健全技術服務與監管機制;任務上新增改善節水灌溉面積200萬畝。
具體工作中按照“細定地、嚴管井、上設施、增農藝、統收費、節有獎”的思路,探索建立北京農業節水新模式,實現從源頭到地頭的全過程管理。
細定地,落實“以水定地”的要求,按照設施每年每畝用水量500立方米、大田200立方米、果樹100立方米的用水標準,將水量落到每一地塊。嚴管井,在地下水嚴重超採區不允許更新機井;對現有農用機井,逐井發放取水許可證,逐井安裝智慧計量設施。上設施,按照結構調整佈局,對籽種、蔬菜、果樹配套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設施,不同種植結構採用不同設施。增農藝,採取農田集雨保墑、蓄水保墑、水肥一體化等實用技術,充分利用雨水資源。統收費,根據區縣實際情況確定農業用水水價,實行“村收村用鎮監管”,水費主要用於農業節水設施的運行維護。節有獎,實行“一收一建一補一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