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説到吐魯番,給人的第一感覺便是垂涎三尺的無盡嚮往!因為,那裏的葡萄全國聞名。
讓人沒想到的是,如今的烏海,在這小小的葡萄上也做出了大文章。
回顧烏海葡萄産業的發展之路,葡萄與烏海並非一見鍾情,而是歷經了數代農業工作者的努力,才良緣喜結。
目前,烏海的葡萄已形成産業化發展規模,在國家農業部編制的《中國葡萄優勢區域發展規劃》中,烏海被列為黃河中上遊歐亞種植葡萄優勢栽植區。因為生産的葡萄含糖量高、口感適中,烏海已成為可與吐魯番地區相媲美的優質葡萄生産基地,也成為了地地道道的“葡萄之鄉”。
烏海的第一株葡萄
1950年之前,烏海與葡萄是絕緣的,那時的人們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烏海這片不毛之地與甘甜可口的葡萄能有什麼瓜葛,“不宜栽種植被的地區”一度成為了烏海的代名詞。
據農牧業部門相關資料顯示:1950年,一家姓馬的農戶在烏海移植成活第一株葡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艾玉清、房樹茂等一批立志獻身大漠戈壁農林事業的青年人來到建市之初的海勃灣市,他們跑遍了地區大大小小的沙丘、溝壑,揣摸著這方水土的“脾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在大漠裏培植出零星的綠色。
葡萄産業的一波三折
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年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全年相對濕度低,烏海具備優良的葡萄種植氣候條件,這在建市之初就已得到論證。
1976年,烏海市百業待興。年初,市委副書記楊力生代表烏海市委向全市人民提出大面積種植葡萄的口號,並從吐魯番購進優質苗木,60畝無核白葡萄園在原烏達礦務局園藝場建成。
1985年8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史繼法帶隊從甘肅蘭州、敦煌到新疆繕善、吐魯番,一路考察,當年11月,我市作出了《關於加速發展葡萄種植業建立葡萄商品生産基地若干問題的決定》。與此同時,我市還成立了葡萄商品生産基地指揮部,通過有關專業技術人員對葡萄的栽植形式、整形修剪技術、越冬防寒、肥水管理開展試驗和研究工作,總結出了適宜烏海地區和其它西北乾旱荒漠地區規範化的葡萄幼樹速生豐産技術,這成為讓葡萄走出庭院走向産業化發展的一次重大跨越。
1990年,全市建成以龍眼為主,無核白、玫瑰香、馬奶、園白等為輔的葡萄基地8000余畝。
然而,葡萄種出來後如何賣出去卻成了關鍵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初,一方面,由於受國內外葡萄及葡萄酒市場疲軟大氣候的影響,再加上當時計劃建設的葡萄酒廠落空,缺乏保鮮、貯藏技術和設施,運輸、銷售市場培育滯後,我市生産出的葡萄一度流通不暢,效益很低,葡萄産業陷入低迷,砍挖葡萄樹現象嚴重,造成種植面積大幅度萎縮,最終下跌到不足3000畝。
轉機出現在1996年。當年,國家農業部全國水果生産工作會議提出“九五”發展計劃和2010年規劃《綱要》,明確“在穩定原有果園土地面積的基礎上,調整果樹生産佈局和品種結構”。
烏海葡萄喜逢甘露!
1997年我市開始陸續引進國內外名優新品種,2000年,中共烏海市三屆七次全委會把葡萄産業正式列入烏海市國民經濟“十五”規劃。從此,我市葡萄産業走出困境,煥發出勃勃生機。
政策支持成為堅強後盾
新世紀之後,我市的葡萄産業逐漸得到自治區肯定,烏海葡萄作為特色種植業享受到了自治區的扶持政策。與此同時,市政府也制定並出臺了加快葡萄種植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
從2002年開始,我市已連續十年對達標的葡萄種植給予補貼,補貼金額從2002年的200元/畝、2005年的300元/畝,增加到2009年300元/畝,連補三年;葡萄育苗一次性補貼3000元/畝;為鼓勵發展設施葡萄,新建連片50畝以上保溫溫室,一次性補貼20000元/畝;新建連片30畝以上大棚,一次性補貼3000元/畝。同時,在加工、銷售、貯運、品牌建設等相關産業方面,也給予大力扶持。
扶持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和企業的種植積極性,我市葡萄迅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如今已形成“龍頭十基地”、”企業十農戶”的發展模式,葡萄生産、加工、貯藏、流通産業鏈條不斷延伸,産業帶動力、抗風險力逐步增強,經濟效益持續攀升。
去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出臺《關於加快葡萄産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集中連片新建園200畝以上(含200畝)最高補貼達6000元/畝。此外,我市還出臺了葡萄産業專項貼息政策、鮮食葡萄進直銷店優惠政策和釀酒葡萄收購價格補貼政策等,市級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葡萄和葡萄酒研發及適度規模的優良葡萄品種園和砧木圃建設,設立葡萄專項擔保基金,全力支持葡萄産業發展。
小葡萄不負眾望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我市生産的葡萄開始在國家甚至國際相關大賽及展會上嶄露頭角、屢獲殊榮。
1988年,烏海葡萄入選全國優質農産品進京展銷會,得到專家和同行們的肯定和讚許;
1990年,烏海葡萄被指定為亞運會捐贈産品;
1991年,國家農業部在鄭州舉辦的“優質農産品展銷訂貨會上”,烏海葡萄獲得與天津小站米、洞庭湖系列米、陜西秦冠蘋果等歷代宮廷貢品齊名的殊榮;
1994年,無核紫葡萄在全國首屆葡萄學術討論會上被評為“優質鮮食葡萄”;
1995年,無核白葡萄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
2008年,烏海葡萄取得農業部頒發的全國首批農産品地理標誌認定證書;烏海葡萄基地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和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評為“全國優質葡萄生産基地”,無核白和紅地球被評為“中華名果”。
2009年,紅地球葡萄在第十五屆全國葡萄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敦煌)葡萄節評比中獲金獎,森田尼無核、火焰無核和無核白獲銀獎。
2010年,火焰無核、紅地球、摩爾多瓦3個品種,在第三屆中國·敦煌(國際)葡萄節上,榮獲一金三銀和三個優質獎;“西口風”葡萄酒在第七屆內蒙古國際農業博覽會上獲金獎。
……
2012年,“西口風”葡萄酒在義烏市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林業産業博覽會上獲金獎;漢森酒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漢森”商標通過國家工商總局“中國馳名商標”認定。
2013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第17屆國際葡萄酒質量大賽(berliner wein trophy)上,內蒙古漢森酒業有限責任公司選送的“2010沙漠城堡赤霞珠幹紅葡萄酒”、“2010五星幹紅葡萄酒”、“2008典藏蛇龍珠幹紅葡萄酒”均獲金獎。
葡萄産業鏈牽著3億元
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幾年來,我市葡萄産業不斷發展壯大,除了原産品及制酒業外,還帶動了葡萄園、葡萄酒莊、葡萄街、葡萄酒博物館等相關旅遊文化産業的發展。
目前,全市涉及葡萄種植、加工、貯藏、流通的企業共有30多家,其中,葡萄酒加工企業3家,設計生産能力2萬多噸;保鮮流通企業10余家,保鮮庫能力達10萬多立方米,整條葡萄産業鏈年産值達3億元,安置勞動力1萬多人。海勃灣區漢森酒業、新時針公司、金沙灣公司、景裕園公司、雲飛公司,海南區陽光田宇公司、乾源公司,烏達區吉奧尼公司等8個千畝以上的葡萄示範園、葡萄觀賞採摘園、葡萄生態園逐步形成;全市已建成以葡萄為主的農業休閒觀光園30多處,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9億元;佳奇果品有限責任公司、漢森葡萄酒業公司等一批葡萄貯藏保鮮、流通、加工等龍頭企業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有力地推動了我市的葡萄産業化進程。這批産業化項目成為了全市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對增加農業效益、提高農區居民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外,我市以葡萄為主題的休閒農業順利起步,目前已有2家國家級、2家自治區級休閒農牧業與鄉村牧區旅遊示範點。
我們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市葡萄産業將得到健康、持續、蓬勃的發展,到2020年,全市葡萄種植面積達10萬畝、葡萄酒莊達13座的宏偉目標一定會實現。
海區海北村一葡萄園內,兩名遊客感受採摘之樂。
漢森酒業儲藏量可達500噸的地下酒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