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氣象局組織實施的“東北玉米低溫冷害監測預警技術業務轉化項目”等七個2011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認可。項目科研人員在已有科研工作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農作物的農情監測與預警服務等具體需求,建立了業務化運行的平臺和系統,開展了示範站點建設,實施了有針對性的示範應用服務,取得了良好的應用示範效果和社會、經濟效益。同時,為進一步擴大應用面和應用效果,項目還開展了多人次參與的技術培訓工作,印製了科普宣傳材料,在氣象為農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七個具體項目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承擔的“東北玉米低溫冷害監測預警技術業務轉化項目”,基於東北玉米低溫冷害研究成果,建立了各個區熱量指數的逐月動態預測模型,模型回代和試報平均準確率達90%以上。建立了區域級和省級玉米低溫冷害動態監測預測業務系統,實現了東北玉米低溫冷害動態監測預測及服務産品的製作功能,系統通過了專家測試,並進行了軟體著作權登記。研究成果在國家、省和地市級的東北玉米低溫冷害監測預警業務中進行了推廣應用。項目實施期間,製作發佈服務産品30余期,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河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承擔的“河南省冬小麥晚霜凍監測預警技術推廣應用項目”,建立了河南省不同區域的冬小麥晚霜凍預報預警模型,實現了河南省晚霜凍動態監測和精細化預報預警。建立了業務技術流程,實現了業務化應用,可以提前3-7天發佈晚霜凍預報預警信息,預報歷史回代準確率平均達到90%以上,預報準確率平均值為78.7%,建立了3個示範基地。編印了《冬小麥晚霜凍服務手冊》和防禦卡各2000余冊,減損增效2400余萬元。
河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承擔的“京津冀森林火災遙感監測與精細化火險等級預報預警推廣應用項目”,完善了多源衛星不同時段的森林火點判識指標,改進了火險等級預報模型,建立了集火點監測、自動識別和自動發佈于一體的短信業務發佈系統以及預報預警網站,實現了1-3天1公里網格、1-7天分縣的火險等級預報,中度及以上火險等級預報準確率平均達95%以上,火點判識準確率達到96%以上,並以網站、手機短信等方式向用戶和決策部門實時自動發佈服務産品。系統在京津冀氣象、林業部門進行了推廣應用。項目實施期間,製作業務産品1500余期,在京津冀多次重大森林火災動態監測和撲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陜西省經濟作物氣象服務台承擔的“陜西富士係蘋果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成果應用項目”,修訂了4種災害的分等級綜合指標體系,優化了風險評估模型,建立了陜西蘋果氣象災害風險服務系統,實現了實時監測和製作災害風險評估決策産品等功能,實現了縣級蘋果氣象服務業務化並推廣應用。項目實施期間,累積發佈災害預警11次,準確率平均達90%以上。在4個縣建設了示範區,建設中試線2條、中試點4個,完成了鄉鎮不同災種、不同生育期蘋果氣象災害專題區劃24份,其中4項精細化風險區劃成果被政府決策採用,增效1495萬元。
西北區域氣候中心承擔的“西北區域農業乾旱監測預警技術推廣應用項目”,分不同氣候區建立了多種農業乾旱遙感監測模型,發展了數值預報産品與雲參數遙感方法融合的農業乾旱預警技術。建立了西北區域農業乾旱監測預警業務系統,實現了乾旱監測預警數據庫查詢、乾旱遙感監測、乾旱預警和産品加工等功能。系統在甘陜寧青四省(區)氣象部門進行了推廣應用。項目實施期間,製作發佈近200期服務産品,建立試驗基地4個,在2013年西北四省900余萬畝農田冬春連旱氣象決策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海南省氣候中心承擔的“海南冬季瓜菜引種氣候決策分析及試種示範項目”,基於“廣東省農業産業化引種、擴種決策系統”科技成果,建立了全球2萬個臺站、全國700余個臺站和海南18個主要臺站的農業氣候和288個數據庫以及主要瓜菜品種數據庫,建立了海南冬季瓜菜引種氣候決策分析系統,實現了數據庫查詢、引種氣候相似性分析、相似圖輸出等功能,有助於避免盲目引種、提高引種成功率。對篩選出的4個品種進行了生産示範,推廣種植面積達3.1萬畝,産生了顯著的效益。
貴州省山地環境氣候研究所承擔的“氣候資源高效利用的水稻多品種區劃佈局成果推廣項目”,建立了溫度、降水小網格精細模型,以水稻氣候生育期長度為指標發展了水稻多品種的農業氣候區劃方法,實現了氣候資源和水稻品種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開發了基於WebGIS的水稻多品種、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應用系統,實現了以互聯網為平臺的巡航、定位、查詢和圖形輸出等功能。在17個縣開展了12個品種的地理分期播種試驗,面積達204畝,為合理利用山地氣候資源,減少農業氣象災害損失,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等,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