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首頁資訊股票315公司觀點人物科技理財專題直播

“新常態”不是“非常態” 中國不會也不需要QE

觀點 新華網 2015年05月08日 19:4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5月8日電(記者 黃博陽 孫亞華)近期,外媒關於“中國央行將開始實施寬鬆計劃以支持政府債務置換”的論調喧囂塵上,報道稱中國將繼歐洲、日本等國之後成為“QE俱樂部”成員,準備對經濟實施大規模強刺激手段。

  中國真的將要祭出QE麼?中國需要QE來刺激經濟麼?

  所謂QE(量化寬鬆)是央行直接從金融市場購入長期債券,從而壓低長期利率、刺激經濟增長的非常規貨幣政策操作。次貸危機後,美、歐、日幾大央行先後進行了數輪QE,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經濟復蘇。

  “QE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中國經濟還沒到那一步”,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對新華網記者表示,次貸危機之後美國版的量化寬鬆計劃是在經濟陷入緊急狀態下所採用的非常手段,而中國經濟目前的現狀與當時的歐美國家截然不同。

  郭田勇認為,當下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是客觀存在的,這一點無法回避。但穩增長的多種定向調控手段已經初見成效,政策仍有較大迴旋空間,工具箱裏的工具還有很多。“這是中國經發展的‘新常態’,並不是次貸危機時歐美所遇到的‘非常態’”,他預測未來央行的貨幣政策依然以常規的、定向式的調控為主。

  4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明確指出,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實現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就不能繼續依賴“開閘放水、大水漫灌”的方式。面對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穩健的貨幣政策也要把握好力度、節奏、重點,提高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及時進行預調微調,使金融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關於坊間近期流傳“央行向政策性金融機構注資,進行變向再貸款”的説法,嘉實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李燕對新華網記者表示,地方債務量大且時間長,情況較為複雜。目前諸如SLF、PSL等現有政策工具與此問題匹配性較弱。

  作為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過渡到新框架的舉措之一,財政部近期下達了地方存量債務1萬億元置換債券額度,用以部分置換截至2013年6月30日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存量債務中將於今年到期的1.86萬億元債務。這些債券將按市場化原則在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並鼓勵符合條件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購買。

  根據審計署2013年12月30日發佈的《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共計10.88萬億元,其中銀行貸款5.53萬億元,超過全部規模的50.8%。

  李燕表示,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是需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地方債務置換會出現,但將其稱之為“QE”並不恰當。“這一新工具將有很強的針對性,不像QE那樣大範圍刺激”,李燕表示,由此便可看出這與歐美QE從出發點上就完全不同,仍屬定向調控。

  瑞銀特約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也研究報告中表示,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並非中國版QE,本質上只是債務重組和資産證券化。

  • 央視新聞
  • 央視財經
  • 央視軍事
  • 社會與法
  • 央視農業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