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首頁資訊股票315公司觀點人物科技理財專題直播

適應“新常態”不僅是經濟問題

觀點 央視網 2014年08月22日 14:2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要“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什麼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簡單來説,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增長速度低於8%的狀態,這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反映,根據世界銀行的估測,未來30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可能是6.6%。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出口國和製造業大國,5億人口擺脫貧困。2013年人均國民總收入為6560美元,屬於中上等收入國家。中國進入了“中等收入過渡”時期。

  中等收入過渡是指從中等收入國家過渡為高收入國家的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很多國家實現了快速的經濟增長,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但是僅有少數國家進一步發展成為高收入國家,因此這一過程也被稱為“中等收入陷阱”。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100多個國家超越了貧困陷阱,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3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僅有少數國家保持發展動力成為發達國家,嚴格來説,大概只有日本、愛爾蘭、芬蘭、韓國等國家成功地實現了中等收入過渡。

  中國已經進入了中等收入過渡時期,中國共産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就是要在40年內將中國從中等收入國家發展成為高收入國家和發達國家。到2021年,國民生産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49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常態是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深刻認識。在新常態下,面臨來自低收入國家勞動密集産業的競爭和來自高收入國家技術和創新的壓力,不僅實現8%以上的經濟增長更為困難,而且也並無必要,超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成功實現中等收入過渡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新常態下,不僅經濟結構要更為健康和持續,而且社會要更加和諧、公正,制度要更為成熟、穩定。為了適應“新常態”,我們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調整制度,完善政策,建設可持續增長的經濟與和諧公平的社會。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已經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包括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強調不以經濟增長速度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主要指標、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厲打擊腐敗等。
  適應“新常態”就是解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首先,進行結構改革,進一步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只有發揮市場的活力和企業的自主性,才能更好的適應國際市場複雜激烈的競爭。第二,促進國內市場發展,重視國內消費的提高。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個支柱是投資、消費和出口,在新常態下,形成和完善一個國內消費市場是重要的。第三,為了提高國內消費市場,需要進一步改革收入分配,降低收入差距過大的狀態,並且為社會提供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等公共物品。第四,進一步促進城鎮化發展。中國需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只有提高城鎮化水平,才能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新常態”表面來看是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現象,但適應“新常態”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關鍵。

  (曲博,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

  • 央視新聞
  • 央視財經
  • 央視軍事
  • 社會與法
  • 央視農業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