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 1405——鄭和下西洋 | 史料知識 | 新聞綜合 | 媒評專訪 | 探尋鄭和之路 | 紀念活動  
1鄭和其人1鄭和大事年表1明史鄭和列傳1鄭和七下西洋簡史1和平與親善——鄭和精神的中心點
1鄭和下西洋的使命與功績    1何謂鄭和精神?
1中國人該從鄭和下西洋中得到什麼教訓?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大會1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出席並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出席會議。黃菊在紀念大會上高度評價了鄭和下西洋的光輝業績和重大歷史意義。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暨中國航海日在線精華 實錄
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主要活動安排
【網評天下】鄭和下西洋 我們該紀念什麼?
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紀錄片
《1405——鄭和下西洋》開播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
專稿訪談
一個民族的徵帆
1405,鄭和下西洋
鄭和的南亞遺痕
萬里追訪三寶路
歷史航程與功績
屢下西洋到底為何
遠航與文明的轉折
600年前的文明之師——歷史學家訪談
鄭和下西洋是什麼?——訪莊景輝
海內外學者縱談鄭和下西洋與華僑華人
天象指引的航行
新聞綜合
[焦點訪談]600年後的遙望
今天是我國首個“航海日”。600年前的今天,鄭和從今天江蘇的劉家港出發,開始了他七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澳門舉辦“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專題展覽
[新聞會客廳]非洲女孩:我是鄭和船員後代
孟席斯新證據論證"鄭和是發現美洲大陸第一人"
新疆罕見袖珍《古蘭經》見證鄭和下西洋歷史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中國航海業興衰
[焦點訪談]600年後的遙望(圖)
黃菊李長春出席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大會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大會11日在京舉行
一個民族的徵帆:寫在鄭和下西洋600年之際
全國各地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活動持續升溫
更多>>
探尋鄭和之路
在印度喀拉拉邦追尋鄭和船隊的蹤跡
在印度半島狹長的西南海岸,坐落著富饒的喀拉拉邦。這裡海岸曲折,天然良港眾多。早在3000多年前,海外的商人乘船來到喀拉拉,開始尋找象牙和香料。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中國山"的傳説
通訊:在印度喀拉拉邦追尋鄭和船隊的蹤跡
通訊:尋訪東非“鄭和遺跡”
密西西比河岸岩畫是鄭和船隊到達美洲佐證
探尋鄭和之路:"五穀樹"是鄭和從海外攜回的嗎
探尋鄭和之路:南京鄭和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探尋鄭和之路:明代南京城興建十六座大酒樓
探尋鄭和之路:南京鄭和後裔要讓家譜重見天日
尋訪鄭和遺跡:帕泰島——中國人帶來造絲織布
中國後裔思故土——非洲尋訪鄭和遺跡(圖)
更多>>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New Page 1
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下西洋訪問各國。船隊由大小船隻百餘艘,人員二萬七千八百餘人組成。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遠航至東南亞、印度洋,最遠到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遍訪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航程遠、歷時久、船舶數量多、噸位大、船員眾多、組織嚴密、造船和航海技術先進,影響深遠,為中外航海史之壯舉。鄭和率船隊下西洋遠在歐洲人所謂“地理大發現”的大航海之先。

1[鄭和下西洋所到各地古今名稱對照表]    1[鄭和下西洋往返時間及所經國家和地區簡表]    1[《鄭和航海圖》詳解]

 
武備志:鄭和航海圖

 
還原古鄭和航海圖

 
古今對照《鄭和航海圖》

 
起錨地:太倉劉家港
鄭和船隊的沉舟帆影
鄭和所率領的船隊是一支特混艦隊,最多時有200余艘,是15世紀世界上最大和最完備的船隊。英國學者李約瑟對鄭和船隊曾有如下評價:“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説都無法比明代海軍匹敵。”

 
船隊

 
寶船

 
馬船

 
糧船

 
水船

 
坐船

 
戰船

 
櫓船
追尋鄭和遺跡

南京出土文物

南京靜海寺碑

南京鄭和墓

龍江寶船廠遺跡

福建三峰寺塔

福建顯應宮塑像

印尼三寶廟石碑

印尼館藏明青花

古裏鄭和登陸地

印度科欽教堂

印度中國式漁網

也門亞丁灣

文萊國家博物館

文萊蘇丹清真寺

文萊穆斯林公墓

土耳其館藏瓷器

土耳其博物館

三寶山公墓

馬六甲鄭和文物

馬來明代沉船展

阿曼港口

阿曼伊斯蘭建築

阿曼的永樂通寶

阿曼文化遺産部
更多>>
《1405-鄭和下西洋》節目預告
第一集 涉滄溟 7月11日 20:47 CCTV1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們這個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現了一支如此大規模的船隊。這支由大明王朝永樂皇帝派遣、由鄭和統帥的船隊,在此後的二十八年間,七下西洋。出訪了東南亞、南亞、西亞,遠至阿拉伯地區和東非;歷經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
    從這一天起,中國偉大的航海家引領人類的航海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從這一天起,中國人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後,又大規模經由海洋向世界伸出了友好的臂膀;從這一天起,萬里海路便見證了中國人的意志,智慧和領先於世的航海科技。
    六百年過去了。追述壯舉,我們依稀可以想見那時的帆影和波濤。我們在自豪與敬佩中思考:是什麼力量使得鄭和完成了這不可以思議的航行?鄭和是誰?他穿越了怎樣的暴風驟雨和歷史迷宮,才成為這場海上奇跡的主角。
第二集 雲帆高張 7月12日 20:47 CCTV1
    1405年的初冬,鄭和率領著船隊從南京出發,經過六百多公里的航程,到達福建長樂的太平港。1406年初,大明船隊從太平港出發向著南方的台灣海峽進發。台灣海峽是中國東海及其北部鄰海與南海、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道。這裡是多風暴地帶,世界上對台灣這個詞的最初了解,是因為每年這個島附近海域形成的颱風。風浪將使船隊經受第一次考驗。
    鄭和的遠航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遠航,對於總指揮鄭和來説,應付瞬息萬變的海上天氣是他遠航重要責任之一。時至今日,中外人士對於在世界科技尚未昌明的古代,中國能夠派出這樣一支規模的船隊,長期馳騁于風浪驟變的大洋,仍然表示欽佩和讚嘆。二百多艘木帆船的結構設計、航海性能,水手們的駕船技術和航海經驗,面臨著嚴酷的考驗。
第三集 天下同福 7月14日 20:47 CCTV1
    今天的遠洋貨輪,與六百年前已經大相徑庭。從中國的青島到阿曼在回到青島,一萬三千海裏的航程,只需要四十天。大海和航行在海上人們仍然記著那位開創了人類遠航的英雄。
    當鄭和的船隊第六次航行在同一海域的時候,他並不知道,那個始終主張下西洋的大明皇帝去世了。1421年5月9號,新建的三大殿在雷劈下失火。1424年的8月,朱棣,這位創造永樂盛世的皇帝,病逝在返回北京的路上。
    在大明永樂朝期間,鄭和下西洋,朝廷中就有人以財力不支為由加以反對。但是,永樂皇帝以寬廣的眼光,過人的智慧,意識到國家的發展有賴於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於是鄭和航海事業有了一個堅定的支持者,使得鄭和完成六次不可思議的遠航。鄭和的船隊一次比一次走得更遠,實現著永樂皇帝對普天之下“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理想,那麼,在朱棣死後,鄭和的航海事業將面臨如何境況?
紀念活動
央行發行“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幣
中國人民銀行定於2005年4月11日發行鄭和下西洋600週年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其中金幣1枚,銀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新加坡舉辦文化展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
北大"朝陽計劃"鄭和下西洋600年夏令營開營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黃菊發表講話 李長春出席
各地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並慶祝我國第一個“航海日”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大會11日在京舉行
更多>>
媒體聚焦專家訪談
撲面而來“中國風”
述評:實施海洋開發 建設海洋強國
和平與親善——鄭和精神的的中心點(圖)
紀念,是為了尋回中國的海洋文明(圖)
【中國青年報】引昔日鄭和 啟今日航程
弘揚鄭和精神 推動和平發展
更多>>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知識競賽
競賽題目之“單項選擇題”
競賽題目之“多項選擇題”
競賽題目之“論述題”
知識競賽參考資料
New Page 1
知識競賽參考資料(一):鄭和航海知識
1 鄭和生平事跡 1 鄭和七下西洋 1 明鄭和時期的對外交往

1 鄭和下西洋事跡記錄 1 鄭和船隊的造船、航海、通訊技術

1 對鄭和評價和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
知識競賽參考資料(二):海洋知識
海水基本常識    我國海域面積    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發生赤潮的原因
知識競賽參考資料(三):現代航海知識
航海歷史的發展    航海科學技術的進步    當代航海科學技術
歷史再現——鄭和下西洋劇照

 

 

 

 

 

 

 

 

 

 

 

 

 

 

 

 

 

 

 

 

 

 

 

 

 

 

 
更多>>
1405,鄭和下西洋 (撰文:中央電視臺大型專題片《1405鄭和下西洋》總撰稿 祝勇)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鄭和的龐大船隊獲得了原始的推動力,並一直航行到遙遠的非洲?究竟擁有怎樣的船隻,使鄭和與他的水手們順利橫渡印度洋,安然到達遙遠而陌生的海岸?究竟有多少地理和天象知識,使他們充分認識緯度和方位,從而航行到深不可測的遠方?

 
命鄭和下西洋的明成祖

 
《南都繁會圖》

 
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宣宗

 
長頸鹿出現在明宮廷
鄭和的南亞遺痕 (撰文/攝影:中央電視臺駐印度首席記者 張謳)
在鄭和七下西洋中,南亞次大陸沿海地區一直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理位置。鄭和所經這個地區的國都,到底留下了哪些遺跡呢?

 
明代初期的景泰藍

 
船上用的青花龍飾罐

 
在印度發現的大明宣德爐

 
古裏出土的魚化龍玉墜
萬里追訪三寶路 (撰文/攝影:范春歌)
在我的背囊裏卷著一幅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出版的“人類千禧年探險圖”,此圖推出一千年來世界上最富影響力的三十幾位赫赫有名的探險家,亞洲僅有一位,就是鄭和。今天,我也要像一個水手那樣出航了,沿著鄭和走過的航海路,去掀開被歷史塵塵封的那一頁,喚起國人對中華民族那段波瀾壯闊的航海史的關注……

 
柯欽的中國漁網

 
達伽瑪登陸紀念碑

 
印度西南沿海的回水風光

 
鄭和船隊停泊的奎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