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5日 07:57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消息(本報特派記者 李新烽): 一架小型客機從蒙巴薩機場騰空而起,載著記者飛抵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結束了索馬裏和肯尼亞的採訪,記者沿著東非海岸南下,繼續踏尋當年鄭和船隊的足跡。
中國現存史料中沒有關於鄭和船隊訪問坦桑尼亞的記載,但有鄭和部下到訪莫桑比克的記述。莫桑比克位於坦桑尼亞的南面,而鄭和船隊當年是沿著東非海岸從北向南航行的,如果鄭和船隊曾遠抵莫桑比克,那麼就很有可能先經過坦桑尼亞。正是基於這一認識,外國有學者堅信,鄭和船隊當年訪問過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島、奔巴島和基爾瓦,並留下一些遺跡。
達累斯薩拉姆不僅享有“和平之港”的美稱,還是舉世聞名的坦讚鐵路的起點站。記者一踏上這塊土地,便感到一股濃烈的“中國風”撲面而來。入境處,邊檢人員一看記者持的是中國護照,未看登記表就“叭”的一聲蓋上入境章,還笑容可掬地説:“歡迎您,中國朋友!”剛坐上出租車,37歲的司機姆澤澤雷就開始了發自內心的表白:“我是收聽坦讚鐵路建設的報道長大的,中國為我們修建了世界一流的公路、鐵路和大樓,中國醫生為我們救死扶傷,中國對我們的援助是無私的。”“我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他對中國的美好感情似乎不盡言表。
位於首都中心的國家博物館,有關中國的文物和內容可分三大部分:中國瓷器、鄭和船隊在東非的影響和中坦友誼。
館藏的中國瓷器既有元朝花瓶,年代為1300至1320年,也有明朝豆綠色的青花瓷盤子和底部寫有“天下太平”四個漢字的瓷碗。除完整的瓷器外,還有一些瓷片,其中14世紀印有“龍”圖案的大缸的碎片、16世紀印有“人”頭像的碗底和18世紀寫有“壽”字的盤子殘片等,因其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使許多參觀者流連忘返。這些中國瓷器都是在坦桑境內出土的,主要分佈在三個地方,從北向南依次是:奔巴島、桑給巴爾島和基爾瓦。肯尼亞東部沿海一帶發掘出土的大量中國瓷器,曾使有的西方學者這樣説道,“東非沿海的歷史是用中國瓷器寫成的”。
反映鄭和船隊訪問東非沿海的展品中,有兩幅大型圖畫格外引人注目。一幅是著名的“麒麟圖”,出自中國明朝畫家沈度之手,展出的是複製品;另一幅是一位名叫埃佛戴爾的坦桑尼亞畫家的作品,生動地再現了15世紀鄭和寶船到訪東非沿海的情景。該畫的説明指出,中國寶船第一次於1417年至1419年抵達東非海岸。
在中坦友誼展櫃,記者駐足於兩幅圖片面前,一幅是《友誼紡織廠的落成典禮》,該廠是中國援建的。另一幅反映的是,時任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和讚比亞總統卡翁達與中方官員一同視察坦讚鐵路的隧道工地,兩位非洲國家元首向中國施工人員微笑致意的場景,令人油然而生“中非人民親如一家”之感。
次日,記者乘坐僅有9個座位的小型飛機飛越桑給巴爾海峽,來到著名的“香料之島”───桑給巴爾,參觀了當地3個博物館:王宮博物館、和平博物館和奴隸博物館。
王宮博物館原是桑給巴爾島歷代統治者的宮殿,其中一個展廳,即原王宮的臥室裏,放置著一個“鴛鴦靠椅”,兩邊各配有一個茶几。工作人員特意告訴記者,這種特殊椅子是“中國製造”的。在原王宮的客廳裏,安放著數尊大花瓶,是中國明朝的瓷器,上有“龍”的圖案。
與國家博物館一樣,和平博物館也有中國瓷器,既有完整的瓷碗,也有零碎的瓷片。此外,館裏還珍藏著不少中國古錢幣,在有的錢幣上,“紹定通寶”四個漢字十分清楚。相關説明指出,這些中國古錢幣是從桑給巴爾島最古老的都城───溫古賈發掘出來的。溫古賈從公元6世紀至10世紀是桑給巴爾島的首府。
奴隸博物館位於原來的“奴隸市場”,由兩部分組成:原奴隸市場關押奴隸的石屋和原市場的露天交易場所。石屋保持著原貌,從中可以看出當年奴隸的非人般生活。露天交易場所是新修的,再現了奴隸被出賣時戴腳鐐和係鐵索的場景。博物館雖然簡單,但存有西方殖民主義者販賣奴隸、給非洲帶來巨大災難的鐵證。
在坦讚鐵路起點站附近,記者憑吊了“中國援坦專家光榮犧牲同志之墓”。此情此景,令記者回想起讚比亞前總統卡翁達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説過的一番話:在非洲歷史上,奴隸販賣、殖民入侵和殖民統治,給非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而先於西方殖民者抵達非洲的中國人,與非洲人進行平等貿易,給非洲帶來了中國瓷器、絲綢和中國文化,沒有佔領非洲一寸土地。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支持非洲人民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正義鬥爭,無私幫助非洲國家進行經濟建設,坦讚鐵路就是最好的例證。“坦讚鐵路是中非友誼的豐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友好的中國人民給予我們的支持和幫助”。
責編: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