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三集 天下同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8日 11:56 來源:CCTV.com

  序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們這個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現了一支如此大規模的船隊。這支由大明王朝永樂皇帝派遣,由鄭和統帥的船隊,在此後的二十八年間,七下西洋。出訪了東南亞、南亞、西亞,遠至阿拉伯地區和東非;歷經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史稱 “鄭和下西洋”。

  從這一天起,中國偉大的航海家引領人類的航海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從這一天起,中國人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後,又大規模經由海洋向世界伸出了友好的臂膀;從這一天起,萬里海路見證了中國人的意志,智慧和領先於世的航海科技。

  六百年過去了。追述壯舉,我們依稀可以想見那時的帆影和波濤。我們在自豪與敬佩中思考:七下西洋,播下了多少友好的種子;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更是無論怎樣龐大的船隊也裝載不了的傳世財富。

  正片

  【解説】

  今天的遠洋貨輪,與六百年前已經大相徑庭。從中國的青島到阿曼在回到青島,一萬三千海裏的航程,只需要四十天。現在這艘載重六萬噸的“民河號”輪,即將離開新加坡港,將以每小時四十公里的時速,穿過馬六甲海峽,沿著鄭和曾經走過的航線,朝著波斯灣前進。大海和航行在海上人們仍然記著那位開創了人類遠航的英雄。

  當鄭和的船隊第六次航行在同一海域的時候,他並不知道,那個始終主張下西洋的大明皇帝去世了。

  1421年5 月9號,新建的三大殿在雷劈下失火。1424年的8月,朱棣,這位創造永樂盛世的皇帝,病逝在返回北京的路上。

  【採訪】萬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明史研究室主任

  朱棣是1424年,就是永樂22年,他當時是第五次北征,走到榆木川這個地方的時候,病死的。

  【解説】

  在大明永樂朝期間,鄭和下西洋,朝廷中就有人以財力不支為由加以反對。但是,永樂皇帝以寬廣的眼光,過人的智慧,意識到國家的發展有賴於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於是鄭和航海事業有了一個堅定的支持者,使得鄭和完成六次不可思議的遠航。鄭和的船隊一次比一次走得更遠,實現著永樂皇帝對普天之下“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理想,那麼,在朱棣死後,鄭和的航海事業將面臨如何境況?這支船隊,以及鄭和本人的命運是否會發生改變?

  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在他繼位的第一天,即1424年9月7日,就下了一道停止航行的詔書。

  【採訪】萬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明史研究室主任

  洪熙元年,也就是1425年,他就提到了下西洋官軍的“寶船悉皆停止”,他只是提到停止,它不是禁海令。另外他説呢,把當時帶的貨物,一概交到內府去。

  【解説】

  曾經充滿活力的中國海岸,驟然沉寂下來。我們無法確切得知鄭和此時的心情。寶船廠就在他的身邊,那裏是他航海事業的起點,轉瞬之間已物是人非。巨大的船廠給人一種空寂之感。所有曾經發生的奇跡,都像一場塵封的舊夢。二十年來往返于中國和印度洋之間,五十四歲的鄭和也許並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將被載入史冊,他所往來的三十多個國家,從此加深了與中國的友誼。

  那是在1405年,鄭和首航印度西海岸的科澤科德。那裏是當時印度西南的大國古裏。訪問古裏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護送朱羅王朝的王子回古裏繼承王位。鄭和前三次下西洋,都是以古裏為終點。中世紀古裏是一座自由港,任何國家的船舶都可以在此停泊。鄭和七下西洋,在海外建立過四個官廠,用來儲藏各分遣船隊的貨物、船,這些地方也成了鄭和船隊船員的休整之地。其中一個就是在古裏。

  無論對於東方還是西方,這裡一直是海船航行的中轉站。古老的漁網是這裡的顯著標誌。據説是宋代遠航印度洋的中國人帶來了這種捕魚方法。今天的當地人仍然將它們稱為中國漁網。這種捕魚情景幾乎是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的翻版。一千多年來以來,中國和世界的交流綿延不絕。

  曾經多次跟隨鄭和船隊任翻譯的馬歡是這樣描述古裏國的。

  【歷史人物再現】馬歡 《瀛涯勝覽》作者 1451年成書

  永樂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監鄭和等赍詔敕賜其國王誥命銀印,升賞各大頭目品級冠帶,統領大批寶船到古裏國,起建碑庭,立石雲:「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暤同風,刻石于茲永示萬世」。

  【解説】

  古裏國盛産的香料,引起了歐洲的極大興趣。

  【採訪】林梅村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從十一到十三世紀,歐洲為了掠奪東方財富,當然它是打著宗教旗號,就所謂十字軍東征,最後當然是以失敗告終。但是畢竟他們在這個時期,也培育了對東方的這些奢侈品,消費品和奢侈品,培育了他們的習慣,等於他離不開東方的香料了。因為你要知道香料在歐洲是沒有的。一些只能在古裏生産的胡椒,還有馬魯古群島,這些香料歐洲都沒有。

  【解説】

  和古裏一樣,柯枝國也是西方人嚮往的胡椒産地,素有“世界胡椒之都”的美譽。

  【歷史人物再現】馬歡 《瀛涯勝覽》作者 1451年成書

  柯枝國土無他産,只出胡椒,人多置園圃種椒為業。每年椒熟,本處自有收椒大戶收買,置倉盛貯,待各處番商來買。

  【解説】

  自羅馬帝國以來,歐洲就不斷追求東方香料,不惜跨越半個地球到達印度,香料貿易的收益是成本的六十倍以上。鉅額的利潤,驅動著那些船隻,在海上絡繹不絕。整整幾個世紀,胡椒促使歐洲人橫跨半個地球,到達遙遠的東方。

  從1406年12月,到第二年四月,鄭和船隊可能一直停留在古裏,他們一邊等待季風,一邊進行貿易。按照當地的習慣,當地國王的代理人和船隊的官員就中國船隊帶去的貨物進行估價,並簽訂合同,將貨物提走。等胡椒等貨物收齊後,裝上寶船。

  【採訪】孔遠志 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教授

  在馬歡《瀛涯勝覽》裏邊提到很多做生意的情況,各地的物産,做生意的情況。很多是用貨交換貨的,或者是用中國的銅錢來買賣,但是用貨交換貨比較多,當地商人來看我們的貨,我們也看他的貨。那麼一些傳説就是商人定下來,有的手伸到對方的袖子裏邊去,弄三、四作為數字,定了以後,拍掌定價,不能後悔。

  【解説】

  馬歡在他的書中説,這裡的人們非常誠實,一些易貨貿易的時間有時超過一年,但交貨時仍然分毫不差。

  今天的遠洋貨輪,已經有了非常現代化的導航儀器,然而由古代航海者發明的牽星板演變的六分儀,仍是航海必不可少輔助工具。

  從古裏西行,船隊進入浩瀚的印度洋。在沒有任何地標的大洋上,航行者把星空作為他們惟一的參照物。他們手中的牽星板,使他們能夠通過星辰位置的變化,來確定方位。《鄭和航海圖》中附有四幅《過洋牽星圖》,這四幅圖透露了他們航行的秘密。

  【採訪】朱鑒秋 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牽星的時候,板的下面對好水跟天的交界線,上面就看那一個星,這樣的話,就可以按照星的高度來確定用哪一塊板,大的,距離比較高的,就用大的板;距離、高度比較小的,用一塊小的板,下面對好水跟天的交界線,上面對好那顆星,那麼這塊板是五指,就是這個星的高度是五指,這板塊高十一指,根據他這個兩邊的夾角,就決定它這個星的高度。

  【解説】

  一指相當於一點九度。今天看來,古代牽星板對於海船位置的判斷,是否準確呢?

  【採訪】江曉原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係教授

  用現代的天文學軟體,我們可以精確地模擬出古代任何一天,任何一個時刻在任何一個地點看到的實際天象。如果留下一個記載,比方説某年幾月幾號,他在什麼樣的地理緯度和地理經度上,到達過這個地點,我們就可以模擬出那天晚上(它)應該看到什麼星象。緯度是二十六度四十,經度是五十五、三十四,當時的寫法是忽魯謨斯,跟現在不一樣。

  【解説】

  我們將這個度數還原到當時的地理位置,確信鄭和的船隊已經接近了伊朗南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當時叫忽魯謨斯,船隊對這裡並不陌生,洪武年間繪製的《大明混一圖》上早已標明它的存在。

  【採訪】李宏為 中國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辦公室主任

  《大明混一圖》是保存在我館一張非常珍貴的古地圖,距已今有六百多年曆史。從《明史地理志》可以考證這個《大明混一圖》繪製在洪武二十二年的六月到十月之間。

  【解説】

  專家們根據《明史》中地名的變化推算出了這張圖繪製于1389年。

  【採訪】李宏為 中國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辦公室主任

  《大明混一圖》參照的底圖藍本應該是元代李澤民的《聲教廣被圖》和清濬的《混一疆理圖》。這是因為1402年朝鮮人金士衡,李茂等人繪製了《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這幅圖在題跋中是明確標注是參照了元代李澤民的《聲教廣被圖》和清濬的《混一疆理圖》。

  【解説】

  1399年,為了慶祝建文帝登基,朝鮮派使臣金士衡來賀。他在中國見到了元代李澤民的《聲教 廣被圖》和清浚的《混一疆理圖》,並將這兩幅圖的復本帶回國製成了渾一疆理圖。大明混一圖正是根據這些圖繪製的。

  【採訪】汪前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自然科學所研究員

  當時還沒有地理大發現,我們認為從現在所收集到的世界地圖來看,它所畫的範圍,它表現的領域,我覺得在當時應該是首屈一指的世界地圖。李約瑟,英國的著名科學史家,專門研究中國的科學史的,他其中説到,中國人在那麼早的時候能夠把非洲的那個角,非洲的那個角就是好望角那一塊,它是南指的,它的那個方向是特別指著南方的,他所見到別的地圖,西方的各個地圖方向是稍微偏東南。

  【解説】

  《大明混一圖》是當時最先進的世界地圖,它已經把東起日本,西迄歐洲、阿拉伯半島甚至非洲的大半個世界都囊括了進去,鄭和下西洋正是在《大明混一圖》的版圖中,到達任何他們希望到達的地方。

  【歷史人物再現】馬歡 《瀛涯勝覽》作者 1451年成書

  自古裏國開船投西北,好風行二十五日可到忽魯謨斯國。其國邊海倚山,各處番船並旱番客商,都到此地趕集買賣,故國民皆富。

  【解説】

  古代的忽魯謨斯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通行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兩種語言。十六世紀初人口超過五萬,雄踞印度洋諸國之首。伴隨著航線的不斷延伸,鄭和船隊在這裡也建立一座官廠。由於寶船過於龐大,很多時候,船上的貨物由一些小艇分送到岸上進行貿易。這裡有來自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的各種貨物。

  離開忽魯謨斯,航行一個月,船隊抵達阿曼的古港口佐法爾,這裡是《天方夜譚》中水手辛巴達的故鄉。近年佐法爾發掘出大量遠東陶瓷,其中包括中國瓷器,時代約在十四至十六世紀之間。

  【採訪】納依瑪邁曼妮 阿曼國家文化和遺産部文物保管部

  阿曼文化遺産部總共收藏有四枚中國古錢幣,其中兩枚發現于阿曼的馬斯拉島。這兩枚中國古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清晰可辨,錢幣上的文字和圖案非常清楚,這表明它們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中國朝代。

  【解説】

  一切仿佛都在見證鄭和的旅程。乳香是中國從阿拉伯進口的最主要的香料之一,自漢代以來,中國就大量進口,明代達到高峰。乳香在明代大量進口中國,與鄭和下西洋密切相關。

  在中國的《本草綱目》中,記錄著來自海外的藥材達幾百種,其中很多都是來自阿拉伯地區。甚至有些完整的藥方都來自遙遠的異域,中國不但向世界傳播了先進的技術,也把其他國家的文化瑰寶融入了華夏文明。

  【採訪】宋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乳香就是阿拉伯索格特拉島産的,原産地在那兒,沒藥也是,這些都是阿拉伯半島上的東西,這些東西原産地到現在還是原産地,沒有移植到中國來,但是這一千多年,和他們醫藥交流,而且尤其是中國大量的長期使用這些阿拉伯藥,使這些藥,乳香、沒藥就成了咱們的常用藥。

  【解説】

  這裡是鄭和第四次航行時到達的阿丹國,今天的也門共和國的亞丁。馬歡在《瀛涯勝覽》提到1421年曾來到了這裡。令人興奮的是,當地的歷史檔案詳細記錄了這批來自中國的官員。

  【採訪】林梅村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這個日本學者叫加島彥一,他在七十年代,在巴黎的法蘭西圖書館的阿拉伯檔案裏,那裏有幾百萬件阿拉伯文書,他在那裏發現了鄭和的檔案,就是拉什魯王朝記錄的當時鄭和的使者,一個姓周,一個姓李。當然沒有名字。

  【解説】

  在國內的史料中明確記錄了訪問者的名字是周滿和李興。而拉什魯國王檔案包括了談話記錄和中國使者所贈禮物的詳細清單,包括瓷器、服裝、香水和蚊帳等。

  鄭和七下西洋,最後三次都訪問過阿丹,並第一次將一頭長頸鹿帶回了中國。

  【歷史人物再現】馬歡 《瀛涯勝覽》作者 1451年成書

  阿丹國有一獸曰麒麟,前兩足高九尺余,後兩足約高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

  【解説】

  中國人把這只從未見過的動物稱為麒麟,沈度《麒麟圖》描繪了這只長頸鹿出現京城的盛況,將它命名為麒麟是為了表達一種美好的期待。

  【解説】

  在歷經十二年的營建之後,匯集了中華建築精華的北京紫禁城終於在1420年竣工。鄭和于1419年第五次下西洋的回航的船隊中,也來了參加遷都盛典外國國王和使臣。

  【採訪】晉宏逵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遷都大典應該説就是在新的宮殿了,就是在剛剛建成的紫禁城宮殿裏面,進行了第一個大典活動,就是永樂十九年的春天正月,也就是説,春節以後進行了遷都的儀式,他正式的活動就是他到奉天殿去接受大家的朝賀。

  【解説】

  朱棣給鄭和船隊所有成員以豐厚的賞賜,並於永樂十九年八月初八,公元1421年9月15日,在新建的宮殿裏接見了來華的全部外國使節。萬國來朝,證明了永樂皇帝的“厚往薄來”的睦鄰友好政策受到了各國的歡迎。一些因病離開船隊,漂泊在外的船員,也陸續回到祖國。《明英宗實錄》記載了一個叫趙旺的水手,從西洋“卜國”今天的索馬裏返回北京的情況。

  這幅《職貢圖》,描繪了浡泥、滿剌加國、蘇祿東國等國使團訪華的場面。鄭和下西洋期間,訪問中國的使節達到了三百多次,每年都有十幾批各國政要到中國訪問,開創了中國古代外交史上的巔峰。

  遷都慶典結束之後,正月癸巳,也就是1421年的5月9日,鄭和奉命啟程,開始了他的第六次航行。這是永樂皇帝生前見證的最後一次航行。

  【採訪】楊秉曦 交通部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在他的第六次下西洋的時候,他要把十六個國家的使臣送回去,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送,這十六個國家的使臣,少則也有幾百人,是吧?您想這些人他都是有相當規格的人,所以鄭和這個時候運外賓、運國王,也就是旅客運輸。所以應該説他開闢了旅客運輸的先河。而且這個裏邊還有廳,所謂的廳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海上的大臺間,像泰坦尼克號跳舞這樣的地方,可惜它沒那麼大,但是説明他有公共活動場所。

  【解説】

  前來參加遷都慶典的十六國使節,乘坐鄭和的寶船回國。來自各個國家的使臣們同時出現在大明王朝的船隻上,這也是世界古代史上少有的景象。這種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們和睦相處的場景,是對永樂皇帝成功的外交政策的最佳注解。鄭和船隊也開闢了遠洋客運的先河。

  【歷史人物再現】馬歡 《瀛涯勝覽》作者 1451年成書

  自古裏國開船,投西南申位,船行三個月方到天方國馬頭,番名秩達。有大頭目主守。自秩達往西行一日,到王居之城,名默伽國。

  【解説】

  在古裏,鄭和將船隊分成不同小分隊,分別駛往不同的國家,然後再約定的時間內在這裡匯合。

  【歷史人物再現】馬歡 《瀛涯勝覽》作者 1451年成書

  買到各色奇貨異寶,麒麟、獅子、駝雞等物,並畫天堂圓真本回京。其默伽國王亦差使臣,將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獻于朝廷。

  【解説】

  當鄭和的船隊安全地將各國參加慶典使節送到了各自的國家,採夠了所需要的貨物,等待西南季風的來臨

  到這個時候,鄭和已經進行了六次遠航,殘破的海船喚醒著所有關於大海的記憶,鄭和親自書寫的壯麗的海上史詩,真的不會重現?它們是否可能被永遠掩埋在大海的深處,而不再被人想起呢?

  【採訪】范金民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以後就當了南京的守備,這個守備(儘管)是由他開始設立的,那我想開始設立的職責也不很分明,我剛才説了,從後來的南京守備,後來是一直有的,他主要就是負責京城的安全和治安。

  【解説】

  航海家鄭和變成了南京城的陸上指揮官,他的職責是守衛南京城。也許這位航海家內心並沒有離開過大海,他還企盼著繼續書寫世界航海史上嶄新的一頁。

  那位宣佈停止下洋的仁宗皇帝朱高熾即位僅九個月後就死去了。如同他的父親一樣,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傳統的皇家陵寢。從這幅清人繪製的《明十三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於今不同的景象。

  朱高熾二十八歲的兒子朱瞻基即位,年號宣德。新的皇帝並沒有立即恢復鄭和的航海事業,卻就賦予鄭和一件重要使命-督建南京大報恩寺。

  【採訪】范金民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宣德三年,1428年的時候,宣宗就發佈了一個詔令,説這個大報恩寺,從永樂十年開始建的,建到現在花了十六年時間還沒有建好,已花費了那麼多錢糧,這個很可能就是被那些主管的官員和監工偷盜了,所以到現在遲遲建不好,那麼現在命令鄭和去督造這個大報恩寺,而且必須要在今(當)年的八月內完工。當時因為我們曉得永樂十年建大報恩寺的話,就是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回來,那個時候明朝是非常強盛的時候。

  【解説】

  鄭和以他卓越的才華,按時完成了又一項震驚世界的壯舉。這是現存于南京博物院的大報恩寺琉璃門樓。門樓後面的報恩寺塔,是根據當年一幅歐洲銅版畫繪製的。

  陳薇,東南大學建築系教授,目前南京正在進行大報恩寺復原項目的設計。

  【採訪】陳薇 東南大學建築系教授

  這個建築是很高大的,就是據記載是七十八點八米,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二十多層樓高吧,那麼可以想見當時城市整個的比例包括民房都是很低的,特別它是建在南京城外,就是説它是在這個城外它應該周圍的建築都是很平緩的,這樣一幢高大的建築是非常壯觀的

  【解説】

  遺憾的是,這座曾經被西方傳教士記載的宏偉建築,在1566年的3月7日遭到雷擊,隨即起火。雖然後來幾次重修,但都沒能保存下來。只有殘破的石碑,仍然執著地講述著它的往事。

  《金陵瑣記》記載了報恩寺塔被毀的史實。而大報恩寺的那塊石碑,如今已經隱身於一片瓦舍之中。只有對歷史細心的人,才能從現代街景中,尋找到歷史的蛛絲馬跡。

  1430年,宣德皇帝終於意識到了國際關係的重要性,隨即頒發了命令鄭和再下西洋的詔書。鄭和,再一次擔負起了國家賦予的政治和外交的重任。

  【歷史人物再現】明 鞏珍 《西洋番國志》作者 1434年成書

  宣宗嗣登大寶,普赍天下,乃命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等,統率官兵數萬,前往海外。時愚年僅十六,拔擢從事于總制之幕。

  【解説】

  這一年,鄭和已經六十歲了。他似乎已經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為了能使後人記住他曾經創下的航海奇跡,出發之前,他在太倉瀏家港和福建長樂的天妃宮中特意樹立了兩塊石碑,記述六次航海的歷程。

  那些文字被深深地刻入石頭,被深深地刻在時間深處 :“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回隔于煙霧縹緲之間,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覆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也……是用著神之德于石,並記諸番往回之歲月,以貽永久焉。”

  福建長樂三峰塔。這座塔的下面,便是鄭和船隊當年在長樂的港口-太平港。

  1432年1月12日,鄭和從長樂出發,開始了他生命中最後一次遠航。出發時最明顯的地標就是五虎礁。一切都像從前一樣,不同的是,鄭和已經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成一個滿鬢斑白的老者。海洋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對手,也是他生命中最親密的夥伴。對於英雄來説,對手往往是他最忠實的朋友。

  佔城,是鄭和當年離開祖國第一個到達的港口。他們在這裡補充食物和淡水。

  1432年3月7日,船隊抵達爪哇,很多年前,船隊在這裡遭到了一場屠殺。它驗證了大明王朝的和平政策得到了具體體現。

  7月24日,船隊抵達舊港。八年前,鄭和曾經在這裡消滅了橫行一方的海盜。

  8月3日,船隊到達滿剌加。鄭和的船員們將打井技術傳到了這裡。

  11月28日,船隊抵達錫蘭山。鄭和曾在這裡立下了伽勒三語碑,用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鐫刻。

  12月10日,在經過將近一年的航行之後到達古裏國。鄭和船隊曾在這裡建立了官廠,並進行貿易。

  1433年1月17日,抵達忽魯謨斯。船隊經常在這裡購買寶石和燒制青花瓷所用的顏料。

  鄭和的最後一次航行為歷史探索者設置了許多艱澀的謎局,分舟宗船隊的去向一直處於人們的猜測之中。分舟宗船隊不僅抵達西亞和非洲東岸,甚至可能超越以往任何一次航行,抵達中國人從未到達過的際天極地。卓越的航行技術,使鄭和船隊具備了穿越大洋的能力。

  鄭和率領的船隊在忽魯謨斯等待返航。這裡是鄭和船隊距離祖國最遙遠的一個官廠,分宗船隊就是在這裡分散和聚集。

  明朝祝允明的《前聞記》詳細記錄了鄭和的第七次航行的日程。但卻沒有提及這位偉大航海家最後的時刻。

  《非幻庵香火聖像記》中有關於這位航海家的最後記載。

  【採訪】鄭一鈞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這個《非幻庵香火聖像記》,這是一篇文章,那麼這篇文章,它是附在明朝版本羅懋登寫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這本書的後面,他這本書的後面附了這篇文章。

  【歷史人物再現】 明 羅懋登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作者 1597年成書

  余作《西洋記》,附《非幻庵香火聖像記》于卷末。此記為天順元年無名氏撰。

  【解説】

  在《非幻庵香火聖像記》中間,我們看到了這麼十個字:1433年,逝世于古裏。

  鄭和從長樂出發的時候,長樂縣城的百姓給予他英雄般的禮遇。然而,這一次,人們沒有從歸航者當中發現鄭和。

  在古裏的海面上,兩萬多名下洋官兵失去了他們的統帥。但船隊按著既定的航程,順利地返回了祖國。

  尾聲

  【解説】

  鄭和下西洋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它是中國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必然産物。它向世界顯示了中華文明的對於世界進步的無私貢獻。鄭和長達近三十年的下西洋之旅,是愛國之旅、和平之旅、友誼之旅、合作之旅、文化之旅、科學之旅。這支船隊實踐著中國皇帝對普天之下“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理想,化解了不少國家之間的爭端,這支船隊不僅從未佔領別國一寸土地,而且帶去了古代中華文明,表明了中華民族睦鄰友好的文化傳統,這支船隊為人類積累了遠洋航行的經驗以及有關海洋的知識,他們的進取精神和大膽實踐,昭告了人類大航海時代的來臨!

  鄭和下西洋把遙遠的大陸連接起來,海洋不再是分割大陸的屏障,而是不同種族的人們彼此相識、彼此相知、彼此相愛的走廊。

  八十三年後,葡萄牙的迪亞士的船隊到達了好望角。

  八十七年後,西班牙的哥倫布的船隊到達了美洲。

  九十三年後,葡萄牙的達伽馬的船隊到達了印度的科澤科德和非洲的索馬裏。

責編:陳玥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