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福建顯應宮塑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8日 14:53 來源:CCTV.com

  福建顯應宮塑像



  福建顯應宮

  長樂顯應宮出土鄭和塑像考釋 (作者:劉如仲)

  1992年福建長樂顯應宮前殿左側出土一批“巡海大臣(神)”群像,出土現場為11尊〖1〗,經整理後為10尊,再經考察後應為7尊。下面就有關塑像進行若干考釋。

  一、鄭和下西洋的時間與長樂關係

  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均在長樂停留若干時間,候風出洋,或等待裝備和補給。這七次分別為:

  第一次於永樂三年(1405)六月奉命,是年七月從南京寶船廠出發,到福建長樂,是年冬從長樂五虎門出海,第一站到達佔城(今越南)。在長樂停留約五個月。

  第二次於永樂五年(1407)九月奉命,永樂六年春由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到福建長樂,經短暫停留後,從長樂太平港出海,第一站到達佔城。

  第三次於永樂七年(1409)九月奉命,由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到福建長樂太平港,是年冬十二月從長樂五虎門出海,第一站到達佔城。在長樂停留約三個月。

  第四次於永樂十一年(1413)五月奉命,是年冬由福建長樂五虎門出海,第一站到達佔城。在長樂停留約三個月。

  第五次於永樂十五年(1417)奉命出發,到福建長樂,是年冬由太平港出海,第一站到達佔城。在長樂停留約六個月。

  第六次於永樂十九年(1421)一月奉命,由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到福建長樂,是年三月是由五虎門出海。在長樂停留約兩個月。

  第七次於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奉命,宣德六年二月由江蘇太倉開船到福建長樂,是年十二月由長樂五虎門出海,第一站到達佔城,在長樂停留約十個月。

  由於各書及碑刻記載奉命出使和返國的時間各有差異,但基本出入不大,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均要在長樂停留。補給物品和等候季風到來,少則幾個月,多則十來個月,然後經五虎門出海。

  幾百乃至上千艘船隻,2萬7千多人口,長時間停留長樂,勢必給長樂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帶來巨大的影響,給長樂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福建的長樂、泉州還奉命為下西洋建造船隻。由於各方面人士的匯集,西洋各國的貨物也在此交易,故長樂有“人眾成市”、“貿易如雲”、“十洋街”之説。

  經濟的繁榮,必然促進文化的發展,在長樂有“龍峰書院”,傳為“三寶修葺”〖3〗。甚至在長樂還産生了李琪等狀元,當時就有“十洋成市狀元來”〖4〗之説。

  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舉動,給當時的中國和世界留下廠深刻的印象和永遠的懷念。下西洋一事在當時“委巷流傳甚廣,內府之戲劇,看場之評話,子虛亡是,皆俗語流為丹青耳。”〖5〗“三寶太監下西洋”七個字,成了當時戲劇、小説、雜記的專有名詞,如《三寶太監徵夷集》、《三寶太監下西洋》、《奉天命三保太監下西洋》以及《三寶太監下西洋記》等皆是。

  在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人民中,多有以鄭三寶為最受敬仰的人,把他當作神靈,修建祠廟來紀念,數百年來,香火不斷,歷久不衰。如檳城有紀念鄭和的大伯公廟、三寶大神,爪哇有三保公廟,暹羅(今泰國)有三寶廟,曼谷有三寶寺,其中有石刻雕像,高棉(今柬埔寨)有三保公廟等。

  在中國懷念鄭和的紀念遺址也很多,南京有馬府街(今南京市欄杆橋),説“鄭和本姓馬,家於此”。〖6〗南京靜覺寺有“鄭和題請其子孫世守之”〖7〗馬府。長樂有三寶岩,太倉有海寧寺,南京有鍾山書院以及北京的三不老衚同等,都是紀念鄭和的遺址。鄭和在福建被人視之如神,“呼和三寶大人,不敢名。今三山(福州)故家,間蓄異器,或發白地下伏藏,侈曰此三寶大人物,遺烈可知”〖8〗

  長樂顯應宮所出土的“巡海大臣(神)”也應為當地人民紀念鄭和所塑之神像,塑像時間應在宣德九年鄭和逝世以後,萬曆末年以前。

  二、鄭和下西洋之領導成員與塑像

  明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其組織規模相當龐大,船隻多達千萬餘艘、最少亦有48艘。隨從人員從領導到民梢、余丁,最多時近三萬人,少亦二萬餘人。

  第一次下西洋為27800余人,其領導為鄭和、王景弘等人。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不詳,其領導為鄭和、王景弘、候顯(司禮少監)、太監李興、朱良、楊真,右少監洪保等人。

  第三次下西洋為30000余人,其領導為鄭和、王景弘、候顯、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張達、吳忠、朱真、費信、馬歡、哈三、蒲日和等。

  第四次下西洋為27670人,其領導為鄭和、候顯、王景弘、右少監洪保等人。

  第五次下西洋總人數不詳,其領導為鄭和、候顯、王景弘、楊敏、李愷等人。

  第六次下西洋總人數不詳,其領導為鄭和、王景弘、楊敏、李愷等人。

  第七次下西洋總人數為27410人, 其領導者據長樂南山寺碑為11人。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張達、吳忠,都指揮使朱真、王衡。顧炎武所錄太倉劉家港天妃宮通番事跡碑為10人,其中無李興。據記載在宣德五年奉詔下西洋名單裏有李興,只是南京到長樂這段行程及長樂停留期間不在,他是在宣德七年從泉州上船隨之出使,故領導班子裏仍為11人。但也有文獻記載為10人及7人者。

  鄭和出使人員不是完全固定的,就是領導者亦有變化,每次出使人員均有不問。從明初開始,出使異邦,多用宦官主其事,因之鄭和下西洋亦以宦官為其領導核心,其重要之職務皆由宦官充任,其中宦官作過正使太監有7人之多。明朝宦官設十二監,每監設太監一人,官居四品;左右少監各一人,官居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名,官居正五品。

  據此,長樂顯應宮所塑的“巡海大臣(神)”應為11人,這11人是依據第七次下西洋所立在福建長樂南山寺“天妃靈應之記碑”立碑之11人為準。至於這11人裏,所塑每個像的姓名難考,但11人中有9位是太監,2位是都指揮。由於顯應宮清末遭風沙埋沒被損,現出土整理後為7人。其中中坐抬頭衣飾有花紋者應是鄭和,下面再詳述。

  “巡海大臣”神龕組像為今人排序,不一定準確。其中有一高勾鼻者,應為我國西北地區的回民,或者阿拉伯人,絕非歐洲人。

  塑像的時間應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後,即宣德九年鄭和逝世以後至萬曆末年,具體講可以將塑像時間定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年),為當地民間藝人所塑。

  三、顯應宮群像中的鄭和

  鄭和原姓馬,回族,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雲南昆陽州(今昆明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人。鄭和的先世是西域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朝進軍雲南時隨之遷入昆明定居為民。鄭和的家庭世代信奉回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朝拜過天方“麥加”聖地,故被尊稱為“哈只”。

  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進軍雲南,打敗了佔據雲南的元梁王。十二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帶回了南京,被閹割為太監。朱元璋把他分給了燕王朱棣做侍童,鄭和來到了北平。鄭和來到燕王府後,受到朱棣的器重和培養。鄭和成年後非常能幹,很有抱負。朱元璋死後,鄭和隨朱棣在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中立下了功勞,受到朱棣的讚賞。朱棣即位後,于永樂二年賜他姓鄭,並提升為“內官監太監”,為諸監之首。

  有記載説鄭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如洪鐘,才負經緯,文通孔孟,博辯機敏,長于智略,知兵善戰”。〖9〗另一記載説他“身高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極貴。眉日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

  永樂皇帝欲通東南“夷”, 問袁忠徹,“以三保領兵如何?”忠徹對曰:“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10〗

  據記載鄭和雖是一個體態魁偉,非常精明能幹的人,但是由於他十二歲就受閹割,因此對他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産生極大的影響,有不同程度的變態,所以顯應宮出土的其中鄭和塑像顯為太監形象,雖著官袍,但面目不像威武雄壯的兵團司令,也無男子漢剛強形象。其他幾尊也顯為太監形象。

  鄭和所穿衣服、腰帶及帽子是什麼樣子?據載他“頭上戴一頂嵌金三山帽(中官帽),身上穿一領簇錦蟒龍袍,腰裏係一條玲瓏白玉帶,腳下穿一雙文武皂朝靴。”〖11〗所戴帽子為“中官帽”,因為它後列三山,也叫“三山帽”,這是明朝宦官所戴之帽,明人所塑太監戴的帽子均為此形象(圖—)。到了清朝太監就不戴這種帽子了。出土鄭和座像的衣服上有“蟒龍”紋飾,腰間也有白玉腰帶,與上面記載也吻合。明朝萬曆年間的羅懋登,寫有一部《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明萬曆年刻本),其中有好幾個鄭和形象,並已標明為“大明國統兵大元帥(鄭和)”(圖二),而且早已被朱契《鄭和》、李露露《媽祖信仰》、劉如仲《鄭和下西洋》、《中國古代史參考圖錄?明代》等書所採用。其他如“元帥鞠恭復朝命”、“它船經過羅斛國”、“南洋葉土著人向鄭和貢獻方物”等諸圖中,也都有鄭和的衣冠形象。長樂顯應宮出土的鄭和塑像的衣冠容貌與這些圖中的鄭和形象非常相似。這幾幅圖像中的鄭和,都是明朝人所畫,他們距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最近,而且也很了解明朝的衣冠制度,顯應宮之鄭和形象很可能參考了這些明人畫像。

  綜上所述,顯應宮出土的“巡海大臣(神)”坐像就是鄭和,其他6尊像均根據每個人的身份、地位表現其不同的形象,具體為何者,有待繼續研究。

  四、鄭和與天妃神

  天妃(媽祖)是宋朝以後航海的保護神,凡是出海的船,都必須在船上供奉媽祖神,以便在遇到海難時能受到保護。《東西洋考》載:“凡海船舵樓上均設有神龕,龕中除設天后牌位外,並且備有木制小介爺、銅鑿等物”。陳侃《使琉球錄》亦有“舟後作黃屋二層,上安詔書,尊師命也,中供天妃,順民心也”。

  鄭和每次下西洋都祈求天妃保祐,第一次“差太監鄭和等往暹羅國,至廣州火星洋遭風舟將覆,內工請禱于神。和祝曰:‘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風濤危險,身固不足惜,恐無以報天子,且數萬人之命,懸于吸呼,奈神妃救之’,俄聞喧然鼓吹一聲,……風恬浪靜。”〖12〗歸國後,鄭和往南京龍江重修天后宮。在泉州也有“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守鎮重新其廟(泉州天后廟),……以祭告為常。”〖13〗

  第三次下西洋,鄭和及指揮陳慶等在西洋遭遇海風不利,危急萬分,陳慶等禱告天妃保祐,於是化險為夷。〖14〗永樂十年“鄭和等奏建長樂南山寺行宮(天妃宮)以為官軍祈報之所。”〖15〗第七次下西洋時在此立紀念碑,即南山寺碑。

  第四次下西洋,鄭和等率舟師往蘇門答臘等國、“蘇門答刺國王蘇寇侵本國,……率官兵剿捕,神功默助,遂生擒偽王。”〖16〗

  第六次下西洋,往榜葛刺(今孟加拉),“于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17〗

  第七次下西洋,出發前修劉家港天妃宮,立碑刻。鄭和率舟出海,一日舟至中流,忽見有島,數十士兵登島展望,又見旁有小島,一女子提筐踩螺,競赴島迫視,於是上前呵止,“女子忽不見,回首大嶼已沒,方知前所登嶼即巨鰲浮現,其女乃天妃現身,救此數十人也。”〖18〗

  鄭和十分信奉天妃,每次出海都要祭天妃,而且航海中的船隻也要供奉天妃神,求其保祐航海平安。劉家港天妃碑記:“(船)一稱神號,感應如響,即有神燈燭于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舟師恬然,鹹保無虞。”回國後,不但奏請修建天妃廟,還對天妃進行加封,如永樂十四年六月初六日,封天妃為“護國庇民普濟天妃。”據長樂學者研究長樂漳港顯應宮,是鄭和重修和祭祀天妃的廟宇之一,也是長樂較早的媽祖廟。

  鄭和下西洋祈求天妃保祐,是一種古老的民間信仰,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也是心理安求,精神寄託。明人説“國朝永樂間,內官鄭和有西洋之役,各上靈跡,命修祠宇。己醜加封弘仁普濟護國庇民明著天妃,自是遣官致祭,歲以為常。冊使奉命島外,亦明騁惟謹。”〖19〗

  不但鄭和對天妃虔誠敬奉,老百姓,尤其沿海一帶人民也十分敬奉天妃,甚至還把鄭和當成神靈來虔誠敬奉,且與媽祖等神同供一宇。所以長樂漳港顯應宮內供奉“巡海大臣(神)”——鄭和等神像完全符合於當時的歷史情理。

  注:

  〖1〗1《神奇的顯應宮》

  〖2〗2弘治《長樂縣誌》卷三,《祥異》。

  〖3〗乾隆《長樂縣誌》卷一。

  〖4〗同〖2〗。

  〖5〗錢曾《讀書敏求記》。

  〖6〗《金陵志?地錄》。

  〖7〗《江寧府部匯考?祠廟》。

  〖8〗黃景日方《國史唯疑》卷二。

  〖9〗袁忠徹《古今識鑒》卷八。

  〖10〗同〖9〗。

  〖11〗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46回。

  〖12〗《敕割?天后忐》卷下。

  〖13〗《泉州府志》卷十六。

  〖14〗同〖12〗。

  〖15〗《明史》卷326,《柯枝傳》

  〖16〗《吳都文粹續集》卷下、28。

  〖17〗《天妃顯聖錄》

  〖18〗同〖12〗。

  〖19〗張燮《東西洋考》卷九。

  (來源:福建省旅遊信息中心長樂市旅遊局 )

責編:陳玥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