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航程與功績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7日 15:44 來源:交通部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的一位傑出人物,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他也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鄭和下西洋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輝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並體現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這種精神和品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動力。

  

一、鄭和下西洋的時代(1405—1433年)

  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從1405—1433年,是處在15世紀。15世紀最初的30年裏,在亞歐大陸兩端的東方和西方,幾乎同時向海洋進軍。東方以中國鄭和下西洋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為代表,東西方的航海在很大意義標誌著人類的活動舞臺開始由大陸轉向海洋。

  我以為,人類經過千百年的航海實踐的積累,到15世紀初發生明顯的變化,進一步認識到海洋的價值和作用,而大航海活動就是這種認識的一種實踐。但是應該指出,孕育和創造東方航海和西方航海活動的社會基礎是有區別的,這就是我們要進一步分析鄭和下西洋當時的社會背景。

  1、西方航海的時代

  推動西方大航海的動力是經濟因素,當然有部分宗教因素,主要是經濟因素。這种經濟動因來源於歐洲當時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大家知道,14-15世紀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擴展到大西洋沿岸,當時西歐各國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對商品貨幣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對黃金、白銀的追求。各國都鼓勵和支持航海探險,尋找黃金,開拓海外殖民地。

  因此,15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西方是處於進入“資本主義曙光”的前夜,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資本主義積累資本的迫切要求,是西方航海的主要動力。他們的航海是血腥的,推進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2、中國鄭和下西洋的時代

  中國當時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由唐中葉的發展高峰向下坡緩慢的發展,但明初仍是世界上一個強大的國家,在許多方面仍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鄭和下西洋的15世紀初,中國正處於明初“永樂盛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時期。

  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作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除了鄭和下西洋,還有浚通大運河,編撰《永樂大典》,建立奴兒幹都司,遷都北京等。朱棣在朱元璋恢復經濟和生産的基礎上,使明朝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松江成為全國的紡織中心,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是中國“瓷器的黃金時代”。礦業、冶煉業、造船業興旺發達,出現了繁榮。

  永樂皇帝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了國家對外政策,採取對外開放,穩定周邊,把中國的穩定和發展與世界、尤其是周邊的環境結合起來,想爭取一個長治久安的和平局面。鄭和下西洋就是其對外政策的一個重大舉措。所以,鄭和下西洋是符合明初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朱棣也是很有政治遠見的。就鄭和下西洋的動因而言,主要是出於政治上考慮,經濟活動也有,我個人理解,經濟活動是作為實現朱棣天下一家的“大一統”的一個內容。

  從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可以看出,是人類活動由陸地向海洋進軍的時代,在沒有機械動力、世界的海洋絕大部分還是未知海域、阻隔著世界的時候,鄭和七下西洋是一個偉大的壯舉。

  

二、鄭和下西洋的船隊

  (一)鄭和其人

  鄭和(1371-1433年)原姓馬,名和,字三寶,出生在雲南省昆陽州人(今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鄭和的父親和他的爺爺曾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覲。鄭和母親姓溫,非常賢良。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哥哥叫馬文銘。鄭家在當地很受人們的尊敬。

  1381年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雲南的元朝殘余勢力,派手下大將傅友德、藍玉等率30萬大軍,發起統一雲南的戰爭。在戰亂中,年僅11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被閹割,在軍中做秀童。雲南平定之後,1385年,又隨軍調往北方,先後轉戰于蒙古沙漠和遼東等地。19歲時,被挑選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從此追隨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邊,逐漸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進行了“靖難之役”,鄭和立下功勞,幫助朱棣登上皇位。鄭和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1404年,永樂二年正月初一,朱棣為表彰鄭和的功績,親筆賜姓“鄭”,從此更名鄭和,史稱“三寶太監”。

  鄭和是太監,自己沒有子女,他做官後,從他哥哥過繼一個兒子,他兒子結婚繁衍後代,主要有兩支:一支在南京,有幾百人,蘇州有個分支;一支在雲南,主要在玉溪,並有一分支到泰國清邁市。

  (二)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説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1、人數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首先,人數多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0人之間;170多;265人。我這裡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説明一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2、船舶種類齊全

  航海活動離不開船。從中國造船歷史看,由木筏—獨木舟—船,由木船—金屬船—合成材料的船,船的大小、形狀、種類、材料都不斷變化。鄭和下西洋的船,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這是我們許多船史專家長期研究的結論。

  (1)數量

  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寶船”數量都在40以上——60多之間,而西方航海時哥倫布3—17艘;達加馬4艘;麥哲倫5艘。

  (2)種類

  一些學者根據文獻如《龍江船廠誌》、《武備志》、《西洋記》、碑刻等記載結合鄭和航海的需要進行研究,認為鄭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種,包括:寶船、馬船、戰船、座船(戰座船)、糧船、水船等。寶船——帥船,取寶之船。馬船——快速的綜合補給船,搭載中層官員、軍需品、各國朝貢的動物,並能作戰。戰船——護航用,噸位小,機動靈活,配有火器和戰鬥員,保障整個船隊航行安全。座船——用於船隊防海盜襲擊和執行兩棲作戰。糧船——裝載糧食和副食品。水船——儲存運載淡水。在當時世界的航海,都沒有此船,配置專用的水船,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説明造船技術的先進和航海能力。

  關於鄭和寶船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目前爭論的主要焦點是船型、船的尺度。

  3、裝備先進

  鄭和下西洋船隊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古代兵器發展,在宋代之前是冷兵器時代,從北宋到清代中葉是冷兵器和火器並存時代。明初,火器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不僅種類多,而且質量也有很大提高。熱兵器所佔比例增多。鄭和船隊中裝備了先進的兵器;如碗口銑,一種可靈活操作的火炮;噴筒,用於水戰、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館可以看到一些,水陸通用的。出現了新兵器“賽星飛”是世界上最早關於水雷雛形的記載。

  鄭和下西洋是一個龐大的船隊,船與船、分船隊與分船隊之間需要聯絡、指揮、調度,當時還沒有近代通訊方式,以及現在的電訊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麼聯絡?颳風下雨霧天怎麼辦?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臨解決的問題。這麼大、這麼多、這麼長時間、這麼遠,如何來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説明中國古代人在指揮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那麼鄭和船隊用什麼方式聯絡呢?船隊配有交通艇、音響信號、旗幟等裝備。史書記載,船隊“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務在前後相繼,左右相挽,不致疏 虞。”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挂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絡。

  鄭和船隊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戰需要來進行編組的,在統一指揮下形成一支嚴密的船隊,這是創造鄭和成功遠航的重要基礎。

  (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技術

  大家知道,在人類步入航空和航天時代之前,航海是人類科技成就的集納點,航海科技的水平反映出一個時代科技發展水平高低。今天,海洋技術仍然是高技術領域。鄭和下西洋的輝煌,就反映了我們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的科技成就。最能代表和體現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天文航海技術

  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 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2、地文航海技術

  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

  3、《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得以傳世,多虧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1947年民國政府內政部以鄭和等命名南海諸島礁,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製圖的範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三、鄭和下西洋的航程

  鄭和下西洋具有歷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到達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説抵達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為此前的中國航海史上所沒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於領先地位。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當時靠木船、僅憑藉自然的風力航行,克服海上種種困難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僅要有航海技術、造船技術、航海經驗,掌握海洋知識,而且也需要勇氣和探險精神。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在中國歷史上,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時期就開闢了西航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兩廣地區,最遠到達今天的斯裏蘭卡。唐宋時期,中國的遠洋船舶抵達波斯灣,到了紅海和東非海岸。這在中國文獻和阿拉伯文獻中都有記載。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淵在1330年和1339年兩次乘商船到達桑給巴爾。《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忽必烈皇帝曾經派遣使者訪問馬達加斯加。這些為以後中國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礎。元代以前中國西航的遠洋航線,船舶基本上是進行沿岸航行,船的規模、數量和人數、航行的次數,持續的時間都遠不及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使中國的遠洋航行出現了實質性的突破,開闢了一些新航線,形成了多點交叉的海上交通網絡。

  鄭和下西洋,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沿海南下,在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風,11—12月,季風來了,便穿過台灣海峽和南海,第一站到達佔城,再到東南亞各國,進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裏。它是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有學者對航線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認為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里。

  如開闢了古裏到溜山到東非索馬裏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亞的麻林地。並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隊進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比較成熟,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後的航海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鄭和下西洋的使命與功績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蕩,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剌、佔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絡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徵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麼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文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裏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闢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划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曆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佔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産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産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裡。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闢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蒐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製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佈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佔城、滿剌加、舊港、古裏、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範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裏,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闢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作者:時平)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