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中國山"的傳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3日 11:29 來源:
    專題: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馬六甲的芭東大市場,裏面還能品嘗到中國南方的傳統小吃

  →→進入專題: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新華社消息:中國公主留佳話

  馬六甲的三寶山用馬來語拼作Bukit Cina,Bukit意為“山”,Cina是“中國”的意思,可譯為“中國山”。為什麼當地華人叫它三寶山,馬來人卻稱之為“中國山”?原來,“中國山”不僅是因為中國的友好使者鄭和曾經到此,而且還緣于馬來西亞最早史書中的一個美麗傳説。

  在馬來西亞史書《馬來紀年》中,記載了一個明朝公主遠嫁馬六甲的故事,講的是馬六甲使者結束訪華,準備回國,明朝皇帝決定將漢麗寶公主許配給馬六甲蘇丹,請使者護送公主到馬六甲。抵達後,蘇丹曼蘇爾為漢麗寶的天姿國色驚嘆不已,於是命她皈依伊斯蘭教,迎娶入宮為王妃,漢麗寶和隨從當時都住在這座山上,因此馬來人稱它為“中國山”。漢麗寶的故事在馬來西亞家喻戶曉,並被改編為話劇和大型歌舞劇。

  據《馬來紀年》記述,蘇丹在位迎娶漢麗寶的時間是在1456─1477年間,而鄭和卒于1433年,時間顯然對不上。不過,北京大學的孔遠志教授説,許多當地人還是相信在歷史上確有其事,而且認為是鄭和把漢麗寶公主帶到了馬六甲。幾年前他在馬來西亞大學任教時,當地學生請求他回國後一定要找出記載鄭和護送漢麗寶公主來馬六甲的史料。然而,中國史籍中並沒有關於漢麗寶的記載。

  “巴巴”“娘惹”代代傳

  漢麗寶的故事不僅折射出早在600年前中國就與馬六甲交好,而且反映了早期中國移民與當地民族聯姻的史實。從“中國山”下來已近午後,嚮導黃先生帶記者到不遠處一家小吃店歇腳。小吃店服務員的皮膚是棕色的,但模樣很像中國人,而且還會講點客家方言。黃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全部是“巴巴”和“娘惹”。

  傳説鄭和船隊的一些中國水手來到馬六甲後,和當地的馬來族姑娘結婚,他們的後代男的叫“巴巴”,女的叫“娘惹”。因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和馬來文化的共同影響,這裡形成了獨特的“巴巴”文化,成為馬來西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展示有“巴巴”和“娘惹”的資料圖片,描述了當年隨鄭和船隊到達馬六甲並在此定居的華人與馬來人在生活上相互融合的情況。

  如今的“巴巴”、“娘惹”早已融入馬來社會,馬來華人認為他們最早是鄭和水手的後代。在當地,凡是關於中國的美好傳説,必會聯絡到鄭和。馬六甲鄭和研究會負責人林源瑞説,馬六甲的華人有20多萬,佔馬六甲人口近1/3。這裡的華人都把鄭和當作自己的祖先,因為華人移居馬六甲始於明朝鄭和下西洋。

  “官廠”造福馬六甲

  在採訪馬來西亞民間研究鄭和的專家李業霖時,他提及鄭和船隊每次必在馬六甲停留休整,等待順風繼續西行,鄭和看重馬六甲的重要地理位置,並將這裡作為繼續西行的中轉站,還在此設立“官廠”,裝卸、貯存貨物。鄭和船隊的到來使這裡很快成為貿易集散地,經濟得以迅速發展。馬六甲鄭和研究會的陳瑞燕女士介紹説,鄭和當時是在滿剌加河邊,即現在的馬六甲河西岸空地上建的“官廠”。馬六甲河有一個“人”字形分岔,其中一支與大海相通,鄭和的船隊就是由該支流進入馬六甲的。

  李業霖説,馬六甲河記載了鄭和作為友好和文化傳播大使的輝煌歷史。當年鄭和寶船一到,人們都爭相跑到馬六甲河沿岸,用當地土特産交換鄭和帶來的絲綢和瓷器,馬六甲的貿易由此繁榮起來。陳瑞燕説,鄭和在馬六甲永遠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現在每年到馬來西亞的遊客中,有75%選擇到馬六甲,這些遊客必定造訪三寶山與鄭和歷史博物館。馬六甲州行政議員曾説,馬六甲的旅遊業蒸蒸日上,“鄭和遺跡遊”是這裡的王牌。

責編:常穎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