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9日 13:56 來源:
新華社新德里7月9日電(記者張保平)在印度半島狹長的西南海岸,坐落著富饒的喀拉拉邦。這裡海岸曲折,天然良港眾多。早在3000多年前,海外的商人乘船來到喀拉拉,開始尋找象牙和香料。喀拉拉也是東方人通過馬六甲海峽後,將貨物運往西方的中轉站。正是通過喀拉拉,古代中國的絲綢、瓷器和科技被傳播到了西方。
早在歐洲人到達喀拉拉之前,中國商人已經是這裡的常客了。據當地史料記載,1406年冬,當鄭和率領的商船隊到達印度喀拉拉邦北部的卡利卡特港時,船隊巨大的船體在當地引起了轟動。船隊帶來了中國的瓷器和絲綢織品。當地國王向來訪者呈送了禮物,那是一條用金絲織成的腰帶,上面綴滿了珍珠和五顏六色的寶石,華貴奪目,熠熠生輝。
在鄭和七下西洋期間,印度的喀拉拉邦是船隊重要的中轉地。鄭和船隊對古裏、柯枝、小葛蘭、甘巴裏、加異勒等古代印度國家進行了多次訪問,尤其是第二次、第七次下西洋時到訪的印度諸國最多,其中到達古裏7次,到達柯枝6次。
在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之際,記者輾轉來到卡利卡特,尋找鄭和船隊的足跡。鄭和船隊第一次航行的目的地正是史稱古裏的卡利卡特。卡利卡特港在市中心以南10公里處,這裡曾以貿易中心著稱。自古以來,查利亞河在這裡融入大海,形成天然良港。記者來到入海口,看到幾艘貨輪正從海面緩緩駛進港口。由於河流淤積嚴重,港口水面只有五六百米寬,卡利卡特港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華。在河流的兩岸,白墻紅頂的度假村掩映在椰林中,岸邊還停泊了幾隻小漁船。只是岸邊水中殘留的十幾根碼頭木樁,還在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是舊時的港口。
鄭和船隊曾經把卡利卡特港作為基地,在這裡補充淡水和食物,它是船隊向西進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物資供應地。在卡利卡特港的水泥碼頭上,記者向人們詢問有關鄭和船隊的蹤跡。卡利卡特港的前任負責人拉柬在家中熱情地接待了記者。這位古稀之年的長者拿出一本發黃的書告訴記者,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人的商船已經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了卡利卡特。書中的一幅畫清晰地顯示出海上絲綢之路東起于渤海灣的一個中國港口,沿著海岸線南下西行,沿印度半島的海岸線進入中東,最後進入非洲東海岸。
拉柬介紹,從公元8世紀到18世紀,卡利卡特地區由一個大的王國所控制。這裡民風古樸,買賣公平,很快就成了東西方商人匯集的中心。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初年,明王朝就與印度半島的沿海國家建立了聯絡。1403年,明成祖朱棣派尹慶出使柯枝國(今科欽)和古裏國(今卡利卡特),宣詔賞賜。兩國也遣特使隨尹慶回訪,並把當地産的胡椒和珍珠作為回贈禮物。
鄭和船隊每到一處,與當地廣泛發展貿易關係。古裏國以金銀為支付手段,買賣雙方出掌定價,一旦達成協定,簽訂合同,再不反悔。根據英國經濟學家麥迪遜估計,“鄭和下西洋時期,中印兩國的貿易就佔了全世界生産總額約一半以上”。這種盛況在15世紀前後持續了二三十年,獲得了巨大成功。鄭和下西洋使“印度的港口開始了空前的繁榮”。
大約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率船隊來到古裏後,向古裏國王宣讀了明成祖朱棣所頒的敕書,賜給誥命銀印,並對王公大臣贈送了豐厚禮物。為了紀念這一重要訪問,鄭和在古裏豎立起一塊石勒碑,上面寫著:“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于茲,永示萬世。”自明洪武年間到永樂元年,明朝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古裏,古裏國王也曾多次遣使到中國朝貢,兩國往來不斷,關係十分密切。
責編: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