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焦點訪談]600年後的遙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1日 19:56 來源:
    進入[焦點訪談]>>
    專題: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今天是我國首個“航海日”。600年前的今天,鄭和從今天江蘇的劉家港出發,率領龐大的船隊,浩浩蕩蕩駛入大海,開始了他七下西洋的偉大航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當時鄭和所處的明朝正值盛世,永樂皇帝根據當時的國內形勢,採取了對外開放的政策,准許民間航船出海貿易,並考慮派使臣出使西洋。由於鄭和的父輩有遊歷海外的經驗,而他本人體貌魁偉,“文通孔孟,博辯機敏,長于智略”,成為下西洋的合適人選。

  據專家考證,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船隊。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有大小海船一兩百艘。他們運用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指南針,通過星辰定位,精確引航;採用晝行認旗、夜行認燈等方式,實現船舶間的聯絡調度;繪製出標有530多個地名的航海圖,是當時世界上範圍最廣、內容最多的海圖。

  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8年,航程萬餘裏,歷經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認為:鄭和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艦隊,但他所到之處沒有佔領一寸土地,留下的只是和平、友誼、互利的貿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卻是血與火的征服與摧毀。

  600年後的今天,我們和平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振興海洋事業,不僅要繼承祖先的智慧和勇氣,還有他們的胸懷和遠見。

  >>詳細內容

  主持人 方靜: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焦點訪談》。

  今天7月11號是我國第一個“航海日”,它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而確定的。鄭和的遠航比哥倫布到達美洲早87年,比達?迦馬到達印度早72年,比麥哲倫開始環球航行早114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那麼那次雄偉浩蕩的海上遠行究竟為當地人民帶去了什麼?回首那段輝煌往事,我們又能得到怎樣的啟示呢?

  解説:

  整整600年前公元1405年7月11日,一個叫鄭和的人率領明朝一隻龐大的船隊浩浩蕩蕩駛入大海,開始了他七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鄭和原名馬和,字三保,出生在雲南省晉寧縣的一個回族家庭,11歲那年馬和被明朝軍隊俘獲,入宮為太監,後因在晉南之儀中有功於永樂皇帝朱迪,賜姓鄭,改名鄭和,官封4品。當時鄭和所處的明朝,正直明初盛世,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造船業興旺發達。永樂皇帝根據當時的國內形勢,採取了對外開放的政策,准許民間航船出海貿易,並考慮派使臣出使西洋。

  王天有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永樂皇帝在永樂七年派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也説過一段話,他就講“派鄭和下西洋,告諭各國的首領,還有頭人們,永樂皇帝希望和周邊國家,和鄭和所到的國家建立一種理智的關係,共享太平之福,也就是説要建立一個和平的,友好的國際秩序,這是鄭和下西洋的最主要目的。

  解説:

  因為鄭和的父輩有遊歷海外的經驗,而他本人據史書記載,“體貌魁偉,行如虎步,聲如洪鐘”,而且“文通孔孟,博辯機敏,長于智略”,深得永樂皇帝的信任。這些長處使鄭和成為下西洋的當然人選。

  喻曉軒 記者:

  有一句話叫“大海航行靠舵手”,那您知道六百年前鄭和船隊使用的舵是怎樣的嗎?我身旁的這根大舵桿就是當年鄭和船隊留下的遺物。那您可以看到,在這跟舵桿的上端,有兩個長方形的穿孔,它是用來安裝操舵用的木柄的,而在它的下端的扁闊處有楔槽,用來安裝舵葉的。這根舵桿是用一整根木頭製成,長11.07米,而高是6.035米,看見這樣的舵桿不能不讓人感慨,真不知道當年鄭和的寶船該有怎樣的規模?

  時平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

  這個船的規模很大,明史上有記載, 44.4丈長,寬18.6丈。那麼我們現在南京寶船廠遺址,發現了一個明代的尺,這個尺相當於我們(現在)31厘米還多,按這個測算,它有一百多米長這個船。雖然這個船,可能造船學家們有不同看法,但是船史學家們總結了中外造船歷史上在一點上有個結論是共同的,是什麼呢?就是説鄭和的船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非常先進的。

  解説:

  據專家考證,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有大小海船一兩百艘,在當時沒有無線電和定位系統的情況下,這麼多船隻相互又是如何聯絡的呢?

  時平:

  聯絡史書軸記載,有的説晚上靠什麼,晚上靠什麼?有的説燈籠,這個有記載。白呢?旗語。我們現在海軍也有旗語,當然現在作為禮節呢。

  記者:

  那時候就有旗語嗎?

  時平:

  旗語,白天(用)旗語。有時候(碰到)雨天了,有鑼、鼓、號等等。

  解説:

  雖然這些船有辦法互相聯絡,但在未知的航線上它們又如何能夠方向一致的穿越大洋呢?

  時平:

  它當時主要靠天文航海和地文航海技術。天文航海主要是,大家看到有牽星板,通過牽星術來辨別方向,他主要通過觀察天體、日月星辰來測量,通過牽星板測量來辨別方向。那麼地文航海,就是我們説中國四大發明,指南針,宋代就運用航海了,就是它還有羅盤、水羅盤,辨別方向,裏面有刻度,而且當時誤差中國是最小的。

  解説:

  這些當時先進的航海技術給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提供了幫助,西洋在明代指婆羅洲以西的地區。公元1405年鄭和第一次遠航,他率領船隊從江蘇的劉家港出發,經福建的五福門出海到佔城。自南海西洋經爪哇、舊崗、滿刺加、阿魯,再經錫蘭,最終到達印度的古裏,也就是今天的卡利卡特後回航。

  此後,鄭和船隊的行程越來越長,歷經的國家越來越多。公元1421年鄭和船隊第六次遠航行程達到最遠,幾乎達到非洲的好望角。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領他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歷時28年,航程10萬餘裏,歷經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留下的航海圖記載地名530個,其中東非海岸地名16個,是當時世界上範圍最廣、內容最多的海圖,也是15世紀以前人類留下的唯一一部,包括亞非兩洲在內的海圖。

  時平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

  這個圖大家看到像畫,就是中國的特點,像寫畫似的,但是真正理解它的航海圖之後,一看非常實用。

  它特別符合航海的需要,船出發了之後,它有一個參照物叫做航向。哪塊是水深、哪塊水淺,哪塊到達什麼地點,它都標清楚了,這幅航海圖是一幅真正的航海圖。

  解説:

  正是鄭和這位航海史上的巨人,28年來不知疲憊地漂泊于大洋之上,開闢了亞非之間的交通網。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通過航路連接了起來,在傳播中華文明的同時,也和亞非各國進行了廣泛的商貿活動。

  王天有:

  鄭和七下西洋帶去的東西我覺得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精神層面的。比如他帶去了歷書。當然歷書是中國農業文明的一種集中體現,這些東西傳播到鄭和所到國家,應該説是一種文化的交流。

  第二是手工業品。在那個時代來講,也就是説科技含量比較高的東西,絲織品、瓷器、明代的青花瓷是很有名的,鐵器、農具、銅錢等等。

  何芳用 中國史學會副會長:

  鄭和的船隊,他是當時一個非常龐大的海上商隊,但是它的組成人員基本上是軍人,他又是一個無敵的海上武裝,但是它肩負的使命卻是和平,所到之處都是一種親善的交往,一種親善的、友好的交往,這個留給當地的人印象還是非常深刻的。

  解説:

  《武漢晚報》記者范春歌曾經花了兩年時間重走鄭和路,這是她沿途拍攝的畫面。在泰國的三寶廟,鄭和成了海外華人的心目中的一尊神,而在印度城市科親這裡的漁民至今仍使用著據説是鄭和船隊傳來的中國漁網。在馬六甲博物館,當地人把鄭和畫進了油畫。

  范春歌 武漢晚報記者:

  我從頭看到尾,可以説基本上都是外來人,外落民族,其實也就是早期的那種西方殖民者、那種海盜,就是征服馬來西亞、掠奪馬來西亞的這樣的歷史。看了那個畫面都非常恐怖,就是血雨腥風的,但是其中只有一幅畫,它就充滿了友善,那就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去造訪當地的蘇丹、蘇丹王。整個畫面非常祥和,也是這個博物館所有的油畫裏面最祥和的一張油畫。所以看了以後就可以看得出來,當地人對鄭和下西洋留下的美好的印象。

  解説:

  公元1431年,年過60年的鄭和第七次率領龐大的船隊踏上了遙遠的征程。這最後一次大航海歷時一年零七個月,由於常年的海上奔波,他在返航的途中因病故去。去世後,他的遺體歸入大海,衣冠和頭髮被帶回中國,藏于生前他常年居住的南京。廣闊無垠的大海成為了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家永遠的歸宿。

  主持人: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認為,鄭和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艦隊。但他所到之處沒有佔領一寸土地,留下的只是和平、友誼、互利的貿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卻是血與火的征服與摧毀。

  60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説我們要和平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振興海洋事業的時候,我們所繼承和發揚的不僅有祖先的智慧和勇氣,還有他們的胸懷和遠見。

  好,感謝您收看這期的《焦點訪談》,並希望您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新聞線索。再見!

責編:閆冬

相關視頻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