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1日 12:56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科倫坡7月11日電專訪:展示中國寬廣胸懷的和平之旅——斯裏蘭卡歷史學家談鄭和
新華社記者陳佔傑
斯裏蘭卡著名歷史學家、倫敦大學博士洛娜 德瓦拉賈就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認為,鄭和對斯裏蘭卡的訪問是展示中國寬廣胸懷和世界性眼光的和平之旅。
斯裏蘭卡具有扼印度洋咽喉的天然海上交通優勢,是600年前鄭和船隊北上印度、西去東非的必經之地。15世紀初的科倫坡僅是一個漁村和小型貿易集散地,而位於科倫坡東南部8公里處的今日斯議會所在地斯裏 賈拉瓦德納普拉 科提已經興盛起來,並成為15世紀初至16世紀中葉斯裏蘭卡僧伽羅國家科提王國的首都。
洛娜對鄭和曾于公元1409年、1410年和1416年3次下西洋時訪問過斯裏蘭卡的中國史料記載有不同的解釋。她認為,鄭和的船隊七次下西洋都途經斯裏蘭卡,鄭和只在第二次時沒有隨船隊前往。因此,鄭和本人實際上6次到過斯裏蘭卡,而鄭和最為重要、也最為戲劇性的活動發生在他第二次(船隊第三次)登陸斯裏蘭卡的時候。
《明史》記載:“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之,還自救,官軍復大破之。九年六月獻俘于朝。帝赦不誅,釋歸國。”
這位連同整個王室被鄭和擄往中國的“亞烈苦奈兒”, 即當時斯僧伽羅國家科提王國國王維拉 阿拉卡斯維拉。洛娜介紹,維拉雖然身為僧伽羅人的王,卻不信佛教;其當政所為也非明君,在當地人中威信並不高。因此,當時的明朝就給王室施加壓力,要他們另選合適的人接替王位,於是波羅伽羅摩巴忽六世登上了王位。史料記載,這位波羅伽羅摩巴忽六世後來成了斯裏蘭卡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位成就卓著的君王。
鄭和另一個有影響的活動,是他帶了那塊著名的“鄭和佈施碑”。“鄭和碑”最初立在南部海濱市加勒的某處廟裏,後因年長日久而不知所終,直到1911年修路時被工程師H F 托馬林發現。當時碑文朝下蓋在克裏普斯路的一個管道口上。斯獨立後,這塊石碑被送到了現在的國立博物館。
“鄭和碑”碑文分別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3種文字寫成。中文內容寫的是鄭和等受明代皇帝派遣,下西洋時來到斯裏蘭卡巡禮聖跡,佈施香禮,以豎碑記之的情況,後列清單,落款是永樂七年二月,即1409年2月。泰米爾語碑文表示了對南印度泰米爾人信奉的婆羅門教保護神毗瑟奴的敬獻。波斯語的碑文則表示對伊斯蘭教信奉的真主給予敬仰之情。
洛娜高度評價了“鄭和碑”以及鄭和訪問斯裏蘭卡的歷史意義及價值。她説,身為穆斯林的鄭和,卻能在一塊碑上以三種宗教為對象,表示同樣的禮敬與尊重,一方面反映了鄭和以及明朝統治者對各國人民的尊重以及宗教上的寬容性;另一方面則反映出鄭和一行希望他們所從事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不致受到宗教對立的影響。可以説,這塊石碑是鄭和以及當時明朝皇帝和平寬容精神的體現和象徵,同時也表明中國當時具有極為寬廣的胸懷和世界性的眼光。
洛娜説,鄭和之後不久,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相繼來到了斯裏蘭卡,這些殖民者不僅對斯裏蘭卡豐富的物産進行血腥掠奪,而且逼迫斯裏蘭卡人民改變宗教信仰,激起了斯裏蘭卡人民的仇恨與反抗。
洛娜認為,在鄭和七下西洋的28年時間裏,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直至東非國家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興盛。他所倡導的平等互利、禮尚往來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