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歲月滄桑“中國塔”──踏尋鄭和非洲的足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1日 06:26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消息:

  這次到索馬裏採訪,是為了卻上次來此未竟的一樁心願,即從首都南下基斯馬尤,尋訪那裏的“中國塔”、“中國村”和“中國古沉船”───那些與鄭和船隊有關的古跡、遺址。

  曾有一些基斯馬尤商人,為了逃避戰亂,到了拉木島並在那裏定居。正是他們向記者提供了這些鮮為人知的情況,其中一個名叫莫漢馬迪的人告訴記者,在基斯馬尤西南方向有一排小島,島上基本無人居住,只是偶爾有過往漁民作短暫停留。在一個名叫科亞馬的島上,有一座“中國塔”。該塔位於島上的最高處,坐落在一塊岩石上,塔身高度不下7─8米,是一座尖狀石塔。對於此番描述,與莫漢馬迪同來的兩人亦點頭稱是。

  “塔上有文字嗎?”記者問。“有,不過我不認識,字跡也不清楚。”莫漢馬迪在記者的採訪本上畫了幾個文字的形狀,記者認定它們就是漢字。莫漢馬迪説,另外一個島上也有“中國塔”,但比科亞馬島上的塔小一點。

  莫漢馬迪還告訴記者,“就在基斯馬尤市與科亞馬島之間的水域,有一艘中國古船沉在那裏”。他説:自己小的時候就曾聽爺爺講過,附近有一艘中國沉船,而且是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當年中國船遇難時,裏面裝滿了瓷器和絲綢等寶物,遂被洗劫一空。莫漢馬迪10多歲時,還和小朋友一起去那艘沉船上玩過。船很大,船幫由3層組成,外層是鐵,已成為紅色鐵銹;裏層是銅,為綠色的銅銹;夾層原是紅木,因年代久遠被海水腐蝕,朽木已被海水沖走。“由於地處近海,當大海落潮時,還能看見大船的桅桿。當地漁民有時還把自己的小船係在大船上,把沉船當作小船的‘臨時碼頭’使用”。

  耳聞關於中國沉船繪聲繪色的描述,記者不禁驚喜交加。為了進一步估測那艘沉船的長寬尺寸,記者還約莫漢馬迪等人一起來到室外街道上,以建築物為參照,讓他估計沉船的大體長度。

  他們3人還曾聽説,在基斯馬尤以南幾十公里的海邊,有一個“中國村”,當年的中國船員就居住在那裏。村裏也有一座“中國塔”。但他們都説自己沒有去過,無法提供更多情況。

  基斯馬尤是索馬裏南部的港口城市。那裏局勢不穩,戰亂頻發。在首都摩加迪沙通往基斯馬尤500多公里的路上,時有車匪路霸攔路搶劫。記者第一次來索馬裏時,賓館經理表示無法派遣保安陪同前往採訪,還一再勸告記者不要冒險孤行。這次來索馬裏之前,該國過渡政府總統的家人曾答應將陪記者一道前往基斯馬尤,卻不料那裏的局勢持續惡化,他們不得不表示“實在無法前往”。

  又與上次一樣,此次索馬裏之行未能完成南下任務。在內羅畢中轉停留時,記者又想起了拉木島上那個未曾露面的“雙龍壇”,便撥通了拉木博物館的電話,副館長在電話中告稱已知其下落。於是,記者立即改變行程,購買了去拉木的機票。

  副館長説,第二隻“雙龍壇”被一名定居拉木的意大利女士收藏,女主人現在國外,他已與家中的看管人員聯絡好了,可以前往觀看。在拉木城狹窄的衚同裏左拐右轉,終於來到女主人家,剛邁進大門,就看見了擺放在客廳中央的“雙龍壇”:壇子錶面比較光滑,黑釉基本完好,那兩條“龍”似乎欲騰飛而起,歡迎來自“龍的故鄉”的客人。

  記者三步並做兩步走到壇子跟前,仔細觀賞起來。壇子高約85厘米,內口徑16厘米,外口徑22厘米,腰部直徑60厘米,底部直徑30厘米。頸部有4耳,其中1隻已掉落,其他3隻完好無損,耳的寬度約6厘米,4耳之間分別有一個圓點隔開,圓點直徑約3厘米。在頸部與腰部的交接處,8個同樣大小的圓點等距離地排列一週,儼然是兩者之間的分界線。兩條五爪“龍”首尾相接地飛騰在壇子的腰部,栩栩如生,兩者之間有同樣大小的圓點隔開。也就是説,壇子錶面共有14個圓點,形成2、4、8的排列順序。表面的黑釉基本完好,且能發出光澤。裏面也有黑釉,其光澤不如表面。壇子底部粘有珊瑚礁,不能平放,放置時需在周邊墊上支撐物。記者小心翼翼地提起壇子,重約15公斤。

  就在記者的雙手觸及“雙龍壇”的那一刻,一股強烈的歷史凝重感油然而生,眼前仿佛浮現出當年鄭和船隊乘風破浪的壯舉。斗轉星移,歲月滄桑。無論是聳立海島的“中國塔”,還是安臥海底的“雙龍壇”,就像恪盡職守的“史官”,默默地見證了東部非洲長達6個世紀的變遷。

責編:馬芳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