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解析鄭和為何選擇長樂為遠洋船隊開洋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7日 19:53 來源:
    專題: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新華網福州7月7日電(記者 王凡凡)鄭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都要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累駐于斯,伺風開洋”。由此可見,如果説南京是決策地、策劃地,太倉是始發港、起錨地,那麼,長樂就是駐泊基地和開洋起點。

  中國海岸線如此漫長,鄭和為何獨鍾福建,屢次以長樂作為其開洋港?福建社科院研究員徐曉望等專家對此進行了解析: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發源地,鄭和正是以此為基礎,創下七下西洋的奇跡的。

  徐曉望認為,鄭和選擇福建作為“大本營”有兩大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有適於遠洋的“福船”。宋元以來,福建就一直是中國的海船製造中心,所造的“福船”船底深尖,吃水較深,縱有大浪,不易搖晃。《明太宗實錄》證實,“永樂元年(1403年)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其次是有先進的航海技術。福建人以航海聞名於世,宋元以來,泉州人的航海術一直領先於國內外,早在宋元二代就航行至印度洋的西岸,西洋對閩人來説,並非神秘的海域,研究表明,《鄭和航海圖》其實就是其航海技術的總結,圖上的有些地方,連鄭和也未去過。所以鄭和要遠航西洋,一定要用閩中水手及舵工、火長等技術人員。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謝必震也認為,當年,除了提供性能優良的“福船”、經驗豐富的航海人才、豐厚的給養物資和對外貿易貨源外,福建還提供了其他地方所無法提供的優良的海港條件和悠久的宗教信仰,它們是鄭和下西洋重要的物質和精神支柱。

  謝必震指出,長樂太平港地處閩江下游出海口,由一山巒為屏障,是天然避風良港。港口水面廣闊,可以同時停泊數百艘船隻。由於連接著閩江內河流域和出海口,無論是人員的調遣還是物資的調撥都顯得十分便利,又由於仍處在閩江水域,還可以從江中提取飲用水。同時,福州地區有嚴密的軍事防務體系,4個衛、5個指揮使司、12個千戶所共同保護著船隊的安全。

  在美國做訪問研究的福建師大教授蘇文菁認為,“從海神信仰、造船技術、航路網路、航海技術、豐沛的物産到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都證實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發源地。鄭和七下西洋的事實表明,在葡萄牙人進入印度洋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太平洋與印度洋都不寂寞,中國是15世紀前的海洋之王。”

  在造船技術與航海能力方面,蘇文菁認為,福建森林覆蓋率長期居全國之首,正是依靠這一“天時地利”,古代的福建人創造了木質帆船的奇跡。閩江入海口曾打撈出距今5000──6000年前、長達20米的獨木舟。宋代,福建造的“福船”、“泉舶”更以“規模大結構堅固、容量多善於裝載、穩定性好抗風力強、吃水深適於遠洋”等優越性能著稱於世,成為航行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優秀的木質帆船。明代鄭和七下西洋用的“寶船”大部分也是“福船”,其載重量約在7000噸左右。

責編:于冰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