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海內外學者縱談鄭和下西洋與華僑華人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8日 16:20)

  中新社福州五月十七日電(記者 邢利宇)鄭和七下西洋壯舉與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生存發展有何關聯?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菲律賓、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的學者今日匯聚福州,就此問題暢所欲言,展開討論。在發言中,記者發現了一些新穎的觀點和有趣的歷史考究。

  華社中的“鄭和崇拜”

  中國民間信仰在海外華僑華人中的傳播十分廣泛。他們所供奉的神明,大多是民眾已在國內供奉後,由出國華僑傳播到海外。其中惟獨鄭和並沒有在中國國內被民眾廣泛奉祀,是海外華僑華人所創造的一尊海外本土神明。

  泉州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教授李天錫在論文仲介紹,鄭和七下西洋,出使亞非三十多個國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歷時之長、涉及範圍之廣,空前絕後。由是,鄭和受到了包括華僑華人在內各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據目前所知,供奉三寶公鄭和的廟宇遍佈于東南亞的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及柬埔寨一帶。

  比如,泰國阿耶陀城南約十公里處,瀕臨湄南河東岸有一座三寶公廟。廟中供奉一尊巨型大佛,華僑華人稱之為“三寶佛公”。這是當今泰國最大的一尊銅佛。

  有趣的是,在享有天堂島美譽的印尼巴厘島金達曼尼山上有一座紀念鄭和廚師的廟宇,裏面陳列著他用過的一把菜刀、一雙拖鞋和一桿竹制煙斗。據説,這位廚師把中國的荔枝留在巴厘島,使那裏成為印尼唯一産荔枝的地方。

  鄭和遺風在台灣

  在台灣中華鄭和協會常務理事章樂綺、邱清華的論文中也講述了一些趣聞。

  清光緒連雅堂《台灣通史》記載:“和入臺,舟泊赤嵌,取水大井。”赤嵌為今台南府治,其井尚存。但也有説法是荷蘭人建造。

  清康熙蔣毓英《台灣府志》記載:“藥水。在鳳山縣淡水社。相傳明三保太監投藥水中,今土番百病,水洗立愈。”

  一九九九年、二OO三年、二OO四年,台北、高雄、基隆分別舉辦了“鄭和下西洋特展”、“海上絲路大展”、“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特展”。

  “中華鄭和學會”會長劉達材在《鄭和與媽祖和華僑之關係》中提到,鄭和、媽祖與華僑的關係非常密切。

  在簡述了記載中媽祖保祐鄭和航海成功的傳説後,劉達材説,台灣先民也得到媽祖庇護,飄揚過海平安來到台灣。在台灣,媽祖廟宇到處可見,眾人虔誠拜祭。如今,每年大批的台灣漁船,涌向福建湄洲灣,媽祖的故鄉。這種盛況亦顯示這是今日海峽兩岸最有共識,最能認同的中華海洋文化。

  非洲有個“鄭和村”

  全非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葉北洋在發言仲介紹,在非洲肯尼亞的東海岸有一座名叫拉木的群島。五百九十八年前,鄭和下西洋時,一艘船因迷失方向駛入拉木附近的帕泰島,不幸觸礁下沉。慌忙之中,船上數百人拋出載運的小船逃生,之後分別流落在附近幾個村落,並在那裏落地生根。

  今天的拉木人,依然將中國瓷杯作為他們的咖啡杯。拉木島上的馬湯多尼村,以製作小型木舟和編制各種草墊與籃子著稱。小型木舟與中國南方的小漁船十分相似。

  附近的帕泰島上,有居民的房屋樣式和中國的建築風格相倣,使用的雙扇木門。島上最大的西遊村,當地老人有用動物角作為火罐的拔罐療法,還有治拉肚子的“薑片泡茶”,骨骼脫臼後的復位術。據説這些都是他們的祖先從中國那裏學來的。

責編:劉立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