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6000字,1個奮鬥目標,五大發展新理念,六大基本原則……剛剛公佈的《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是描繪中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期的發展藍圖,也是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的綱領性文件。
綱已舉,目正張。學者表示,《公報》為學術研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多個領域都提供了新課題,提出了新要求。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決勝階段,學術界要履行好思想庫、智囊團、建言獻策的學術職責,敢於擔當,自覺行動,助力實現“十三五”規劃奮鬥目標。
清醒認識時代提出的新課題
學習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圍繞落實“十三五”規劃各項具體措施及需要破解的發展難題展開學術研究,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學術界的重要任務。
“全會精神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出了戰略性、整體性和全方位的新課題和新任務。在全會精神推動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必將迎來大發展大繁榮的‘黃金’時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宋月紅告訴記者,學術界的任務就是研究闡釋什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怎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基本理論與實踐課題;研究闡釋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研究闡釋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將五中全會提出的各個領域的決策部署作為研究重點。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新階段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困難,如經濟發展動能轉換問題、經濟與環境或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路徑問題等,是經濟學界當前及未來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在“三農”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發現,與以往不同,此次全會《公報》沒有單獨談“三農”問題,而是從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對“三農”做出部署。“這要求學界立足國家發展全局,將農民問題研究與城鎮化結合起來,將農村問題研究與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結合起來,更有針對性和現實性地開展農業創新發展研究。”李國祥説,特別是《公報》提出的“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産收益扶持制度”,給學界提出一個嶄新課題。
在社會治理方面,南開大學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院院長、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關信平提出,在國際上各種非政府組織和社會組織越來越活躍、中國社會政策的國際影響越來越大的趨勢下,我國社會治理政策怎麼應對;在國家鼓勵消費和創業的政策下,如何以合適的社會政策提供相應的風險保障,使老百姓和創業者無後顧之憂,是全會提出的新課題。
在文化産業領域,北京大學教授陳少峰認為,互聯網+文化産業已經成為最賺錢的文化産業,與文化産業有關的創業規模比其他領域創業規模高出40%。在未來的産業變革中我們還應該關注哪些問題,值得考慮。
生態文明建設在“十三五”規劃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北京大學教授葉文虎表示,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實現綠色發展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享”理念對實現綠色發展的推動作用值得關注。什麼是共享,如何建立共享機制和制度,如何解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問題,需要學界在理論創新和實踐應用上下功夫。
作出無愧於時代的學術貢獻
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國家發展,是學術研究的時代使命。“要更加廣泛和深入地開展理論聯絡實際的研究工作,為‘十三五’時期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破解發展難題,提供更多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認識、政策建議和工作思路。同時,不斷創新研究工作方式、體制機制,着力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新型智庫建設,更加充分地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國情調研、政策諮詢和宣傳引導社會中的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宋月紅説。
“‘十三五’規劃是中國第一次站在世界地圖前制定的五年規劃。”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相均泳認為,新時代要求學者的研究要有全球化的視野。
李佐軍在提出學術研究應有全球化視野的同時,還着重強調研究要在更加專業化的基礎上向綜合化邁進;要把邏輯分析和歷史分析相結合,把準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強化基礎理論研究,把握事物內在規律。
“‘十三五’後,如何發展,亟須着手研究。”關信平表示,學界要為國家更長遠的發展規劃提供政策建議。此外,還需開展普及性研究和闡釋,讓老百姓更了解國家發展目標和政策部署的含義。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