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進入中高速增長平臺後,要着眼實現“就業可充分、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風險可控制、資源環境可持續”。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實現了7.4%的增長。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與此同時,應當更加關注速度背後的另外一些數據。
比如,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增長貢獻比例回升至54.4%,資本形成的貢獻則降至48.5%,貨物和服務貿易凈出口貢獻為-2.9%。
比如,城鎮新增就業超過700萬人。6月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7418萬人,同比增加307萬人,增長1.8%。一季度全國職業需求和供給比率(求人倍率)1.11,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年末均上升了0.1個百分點。
又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8.8%;國家公共財政收入累計同比增長8.8%。
還有: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25元,同比增長8.3%。其中,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增長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1%;政府債務規模有所擴張,但相對規模(與GDP的比值)上升的態勢有所緩和,表明近兩年債務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這些指標之所以重要,因為它們反映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反映了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所取得的進展。
我國正處在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的過程之中,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的關係尤為重要。現實中可以看到,有些地方雖然GDP增速不低,但因為主要上的是大項目,吸收當地就業甚少,老百姓得到的實惠不多,資金杠桿加長、風險加大,甚至還可能加劇生態環境破壞。而有些地方增速較前些年有所降低,但就業、企業效益、財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風險控制、環境保護等方面情況不錯,有的指標還逆勢而上。
另一種易於出現的情況是,短期內增長速度下滑過快,就業、企業效益、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等指標急劇變差。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穩增長的道理所在。穩增長表面看是穩速度,實質上是穩質量。
如何保持增長速度與質量的協調,是增長階段轉換期始終面臨的重要挑戰。當進入中高速增長平臺後,除了速度放緩外,更重要的是應該實現“六可”的目標,即“就業可充分、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風險可控制、資源環境可持續”。
值得強調的是“企業可盈利”這一條,它是其他幾條的基礎所在。過去一些年,我們的企業形成了速度效益型的盈利模式,速度高時效益好,一旦速度回落則效益滑坡。必須通過市場競爭、兼併重組,使有競爭力的大企業更大、中小企業更專,資源進一步優化配置,政府管理經濟方式相應改革,逐步形成與新的速度平臺相適應的新的企業盈利模式。中國增長階段轉換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此。
只有增長質量得到保障,中高速增長才能夠穩得住,並具有可持續性。從這個意義上説,質量決定速度,速度服從質量。這正是經濟增長新常態的要義所在。在這種新常態下,儘管增長速度較前有所放緩,但在全球範圍看,仍屬高增長之列,更重要的是國內國際競爭力提升,我們持續前進的基礎更為牢固。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