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在經歷過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等國際盛會之後,2011年或許是一個新聞媒體眼中的小年,但卻是中國社會治理與百姓生活的“大年”。
即日起,“共繪藍圖——我為‘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正式啟動,社會公眾可通過上網留言、發送手機短信等方式,為編制好“十二五”規劃《綱要》出謀劃策。
回顧我們黨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其中最為寶貴的一條經驗,是必須高度重視群眾工作,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2006年3月14日表決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決定批准這個規劃綱要。綱要全文約55000字,共分為14篇。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建議稿。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從“十一五規劃”到“十二五規劃”,是重視民意、民智、民本的執政為民思想的重要體現。歡迎廣大網友積極參與,為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獻出您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點擊進入參與互動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 “走過“十一五”,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3700美元,邁入了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
繼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總結大會之後,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隨即召開會議,對全國創先爭優活動進行動員部署。
“十一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順利實施,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穩固發展,“四大體系”建設推動我國向實現全民“病有所醫”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十一五”是我國各個五年計劃中水利投資總額最高的五年,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推進,部分完建工程效益初顯。
“十一五”期間,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向縱深挺進,日益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文化建設正闊步邁向大發展大繁榮。
在十一五規劃中,國家提出了節能減排的約束性目標,也就是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五年的時間馬上就要過去了,國家的這份節能減排答卷到底完成得怎麼樣呢?
"十一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間,我們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汶川地震等一系列歷史罕見的嚴峻挑戰,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結構調整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2009年,我國領導人多次出席重大多邊峰會,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多邊合作,在推動全球經濟復蘇、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改革、氣候變化、區域合作、反對保護主義等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示了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五年來,按照“十一五”規劃要求,我國金融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發展進一步加快;金融調控和貨幣傳導機制進一步健全;金融監管體制逐步完善;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例迅速擴大;金融服務業在有力支持促進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科學有序蓬勃發展。
8月7日晚甘肅省舟曲縣突發特大泥石流災害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分別對搶險工作做出重要指示。8月8日淩晨,溫家寶總理便緊急趕赴災區,並在飛機上召開會議。面對災情,黨中央高度重視、快速反應、果斷決策,週密部署,自始至終發揮著領導核心作用。
"十二五"規劃建議最鮮明的特徵就是其所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規劃的主題和主線。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對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全面部署,概括起來體現在五個方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議》“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突出特點。
關於文化建設論述,被視為《建議》新亮點。這次把文化建設單獨進行部署提出規劃建議還是第一次。
楊志勇介紹説,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了,我們的改革沿著一條立足國情、放眼世界的道路一直在前進,在改革過程當中,我們的改革包括財稅體制在內,借鑒了世界主要國家和典型國家的諸多市場經驗。改革到現在為止,我們也認識到國內各界對國家財稅體制的認識不夠完整、不夠系統。
十七屆五中全會將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通過“十二五”規劃,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務。未來十年中國經濟走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十二五”的五年中能做些什麼事,會做成些什麼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中央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前不久,中央把各省(市)的省委書記、省長和其他的正部級領導集中到北京,辦班學習,主要目的就是要解決好轉變發展方式的問題。
一個國家制度的重要,大家都説體制、機制,依據這個體制會産生一個機制,體制設計是有目標的,它會産生所確定的結果。現在這樣的制度是1994年,應該説94年以來的經濟發展,是靠著94年這次大的改革,這次改革厘清了很多問題,把當時內耗的矛盾給予了解決,它缺了中央、地方、企業、政府的發展框架。
面對收入分配調節等一系列重大任務,我們認為“十二五”時期,稅制改革的基本目標應當是實行多方面相結合的個人所稅制,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直接稅體系,相應地要降低間接稅一般流轉稅的比重,相應提升直接稅的比重,實現直接稅和間接稅的平衡。最終的目標是建立起一個收入與調解等融為一身的功能稅制體系,目前我們還沒有出臺針對居民財産。
客觀地看,我國在這次反危機中啟動消費主要是靠臨時性政策,國內消費可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並未建立起來。“十二五”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逐步淡出將是一個客觀趨勢。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將是“十二五”時期面臨的一大難題。 在出口導向模式不可持續、投資主導不可持續的特定背景下,“十二五”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出路在於加快推進相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