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書寫科學發展的精彩答卷——“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0日 11: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已提前實現

  ○ 我國經濟發展的版圖在細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由南向北、從東到西,一個個被圈定,一步步在展開。2009年以來,12個區域規劃先後上升到國家層面;中西部和東北的經濟增速一舉超過東部,與全國經濟增長的差距在縮小

  ○ 國家把越來越多的財力用於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領域,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偏遠地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分別為10.2%和8.3%

  從“十五”邁進“十一五”的門檻時,我們不僅對中國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更對發展的道路充滿期待。因為,我們站在了科學發展的新起點上。

  “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五年,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戰勝重重困難奮力前行的五年。走過五年,我們科學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步履更加堅定。

  我們要發展,我們更要科學地發展。帶著這樣的理念走進“十一五”,迎接我們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嚴峻考驗。

  “十一五”規劃甫一開局,“三過”問題——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就開始考驗國民經濟。此後,通貨膨脹以及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場。最嚴峻的考驗在“十一五”的第三個年頭出現。2008年,近百年世界經濟史上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突然襲來,猛烈衝擊著正在高速運行的中國經濟快車。一時間,外貿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業陷入困境,百姓就業壓力陡增……從“過熱”到“過冷”似乎沒有過渡,中國發展的勢頭急轉直下。

  接踵而至的困難,把傳統發展模式的種種弊端更加尖銳地擺在我們面前。速度與質量,通脹與通縮,消費與投資……一對對矛盾輪番凸顯,考驗著中國經濟會不會陷入大起大落的困境,考驗著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不能把國民經濟成功帶入又好又快的發展道路,更考驗著全黨上下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的決心。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觀調控表現的是“有保有控”的特點。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場準入等方面政策的組合拳,加快結構調整,防止經濟增長過熱;另一方面,通過出臺減免農業稅等一系列惠農政策,著力加強農業等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在開局之時,我們收穫了兩個好年景。2006年國民經濟實現了高增長與低通脹的理想搭配;2007年雖然通脹問題逐漸凸顯,但國民經濟仍延續了平穩增長的好勢頭,財政收入、企業收入、城鄉居民收入齊頭並進,都收穫滿滿。

  正當國民經濟開始步入又好又快軌道時,突然襲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又打亂了中國發展的步伐和節奏。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黨中央、國務院“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連連出手,果敢應對。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速度之快,規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國經濟一路下滑的勢頭被止住,從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畫出一個精彩的“V”形走勢。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保八”之戰中,結構調整也未松弦。4萬億元的投資重點鎖定經濟發展薄弱環節,鎖定民生相關的領域,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繼推出。

  從2006年到2009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長。與此同時,節能減排也在穩步推進。與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十一五”前4年,全國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5.61%,年均降幅為4.15%。

  這就是中國經濟走過波瀾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績單,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交出的考試卷。

  科學發展就要統籌協調。在中國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無疑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東部毫無疑問是領跑者。但是,東部的一花獨放換不來全面的小康社會。“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5年來,統籌區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最耀眼的亮點,展現了百花齊放的春光。

  在滿園春光中,西部大開發是最美麗的風景。承繼了“十五”發展好勢頭,西部大開發加速向前推進。5年中,近70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開工,投資額1萬餘億,項目覆蓋交通、能源、農業、工業、教育、衛生等各個領域。加上“十五”,西部經歷了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10年。一個嶄新的西部在崛起。在西部大開發迎來10週年的時刻,中共中央召開了西部開發工作會議,為西部的下一個10年描繪了宏偉藍圖。

  佔中國版圖2/3的西部在巨變,中部和東北也緊隨其後。2007年,國務院批復了《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提出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及確立了“四基地一區”的目標定位。2009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出臺,明確提出,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要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實現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獨特優勢和競爭力的新的增長極,為全國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東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振興的高度和起點。中部也沒有落後。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頒布實施;2009年,國家又出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10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意見,明確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標和進度。

  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從來沒有像“十一五”時期這樣精彩紛呈。2009年以來,國務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頻率,先後將12個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層面。中國經濟發展的版圖在細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由南向北、從東到西,一個個被圈定,一步步在展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已成中國經濟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關中天水、北部灣三大重點經濟區,中部有武漢、長株潭城市群,東北有長吉圖、瀋陽經濟區……一時間東西呼應,南北互動,區域經濟網絡越編越密,協作形式越來越多。

  “十一五”區域經濟碩果纍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加快,與全國經濟增長的差距一步步在縮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東北的增速一舉超過了東部,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區城鎮固定資産投資佔全國的比重為27.3%,比2005年提高5.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佔22.1%,比2005年提高2.2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仍然走在東部的前面。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讓全體中國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5年裏,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的實惠。隨著中國經濟總量攀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中國的就業規模也在持續擴大,從2006年的7.64億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億人。隨著一批批重點工程的開工,國家把越來越多的財力用於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領域,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偏遠地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9年底,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居民超過4億、新農合8.3億,覆蓋面超過12億。

  也許數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確實記錄著進步:2006—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760元增長到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3587元增長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農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

  畢竟生活是彩色的,它能讓我們把總量還原到個體:越來越多的人圓了自己的“轎車夢”,全國私人汽車擁有量從2006年的2333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4575萬輛,5年翻番毫不費力;手機幾乎成為各個階層居民的生活必備品,移動電話用戶2006年末為4.6106億戶,到今年上半年已突破了8億戶。儘管許多城市居民飽受高房價的困擾,但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在擴大、市民居住環境在改變,也是不爭的事實。儘管我們離環境友好型社會差距還甚遠,但5年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退耕還林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取得巨大的綜合效益,為我們爭取了越來越好的水環境和越來越多的藍天白雲。

  走過“十一五”,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3700美元,邁入了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即將走進“十二五”,中國面臨著更加複雜的發展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還要繼續艱難前行,實現“國富民強”的美好未來還要繼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