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環境保護,逼出真相才能喚回碧水藍天

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2013年02月21日 19:49

在山東濰坊“污水直排地下”事件陷入一重又一重“羅生門”的時候,國家環境保護部20日回應稱,地方環保部門已經赴現場暗訪,目前尚未發現企業通過高壓水井向地下排污的情況,調查仍在深入開展之中。同樣真相未明的,還有浙江瑞安水污染疑雲:當地網友發微博懸賞20萬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隨後,瑞安環保局稱生活垃圾污染河流,但村民表示不相信。
 
    對於環保或生態的擔憂,不過是人類基本的生存焦慮:地面以上是“毒霧”,地面是五顏六色的河流,如果連千米之下的地下水也不放過——如此發展模式,于“幸福”或“美麗”而言,豈非是最大的諷刺?我們關注的,顯然不只是一個地方的地表或地下水。
 
    只是,真相在哪呢?譬如在濰坊,儘管地方宣稱一切靜好,但“記者實地探訪後發現,在某廠家內發現疑似挖井排污現象,且也有員工承認所供職企業存在不同形式的地下排污問題”;而20日的《中國青年報》説得更直接、更明白,“在濰坊,網友所舉報的早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實”,“濰坊的土壤污染和水污染早已經成為當地的熱門話題”……官版真相與民間真相,呈現出十萬八千里的分裂。又譬如在瑞安,正如專業人士所言,“從周邊工廠分佈和溫州産業發展歷程來看,很難排除工業污染的影響”。
 
    在環境敏感期,生態安全事關公共利益,沒有人願意幸災樂禍,更希望地方是清白的,一切不過是善意的“誤會”。道理並不複雜,一是中國的地下水,已經“玩不起”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在國際地下水論壇的發言中提到,全國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嚴重。而據新華網報道,有關部門對118個城市連續監測數據顯示,約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基本清潔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二是權力的公信力,已經岌岌可危。就在前幾天,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社會心態藍皮書《 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發佈之後,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社會信任跌破底線,而潛臺詞——還有權力公信的危機。面對地下水真相的關切,很難想象,相關部門如果對全國人民撒謊,會給孱弱的官民信任,帶來怎樣的打擊。
 
    面對污染疑雲,只有真相,能讓我們心安,也惟有真相,才能救贖失信與失范。然而,在這些個案之外,還有多少環境盲區有待發現、還有多少生態危機亟待拯救呢?
 
    當務之急,有三個方面少不了:一是調查暗訪權力上移,不能任由問題部門“自己暗訪自己”。歷史早就證明,在利益攸關的公共事件上,自證清白的方式還不如“罰酒三杯”。“污水直排地下”究竟是有還是沒有,省級、國家級職能部門早當及時出手,以透明權威的結論,消弭公眾合情合理的質疑;二是引入第三方監管機制,譬如瑞安的河水,官方説是生活垃圾,村民不信任這個説法,那麼,自然只有“在第三方監督下檢驗金光村空氣質量以及水源情況”,才能廓清疑雲;三是重視各種舉報監督線索,譬如面對微博上風起雲涌的“懸賞邀請當地環保局長游泳”現象,恐怕不能簡單地視之為鬧劇,而應該當成有圖有真相的投訴,暢通對話渠道、構建反饋平臺,扭轉一些職能部門“後知後覺”、“不知不覺”的執法慣性。 
 
    中國的水污染防治法已經制定了29年,而地表和地下水污染依舊嚴重。有法律、有監管、有權力架構,依然困境難解,説到底,在執法綿柔的背後,還是利益在作怪。發展觀、政績觀不轉身,青山碧水就不會重現。而相較于長遠的體制建設,也許,發現環保真相,是眼下的第一要務。

最新文章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環境保護 污染河流 生態 擔憂 公共利益 監管 監督線索

打印 | 我要糾錯 | 複製鏈結 | 轉發郵件 | | 分享到: CNTV微博

channelId 1 1 1
專欄作家

文言文聽力“闖入”考試?

專欄作者:劉浩睿
央視網評論員,關注社會娛樂

深泉學院比哈佛更難進的牛校

專欄作者:關開亮
央視網評論員,關注民生影視

五一齣遊:“人比XX都多”

專欄作者:王二丫
媒體人,關注社會民生。

騰訊新浪開微博,只是討罵?

專欄作者:雷世遠
央視網記者,關注社會熱點。

挺一挺政協委員的編劇情結

專欄作者:陳方
《燕趙都市報》評論部主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