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期:計生部門“贊助”公安,一場涉嫌違法的利益分贓
(2014-05-20)
相關新聞:
日前,有報道稱,記者歷時一個多月的暗訪調查發現,京畿地區地溝油黑色産業鏈的最終流向地為嘉裏糧油(天津)有限公司,經確認,該公司隸屬於出産金龍魚食用油的益海嘉裏集團。而來自企業的最新回應表示,所購地溝油並非食用油企業回收,其用途也並不是用於製作食用油,只是用於生産工業産品。(見5月16日《解放日報》)
依常理,當事企業辟謠了,事情至此大可告一段落。不過,從微博等最熱鬧輿論場的輿情較量可見,事情並不那麼簡單。換言之,關於金龍魚事件的眾説紛紜才剛剛開始。
輿論場的較量顯示出某種對立的傾向。
有些人相信金龍魚是無辜的,而相關調查記者不夠深入擺了烏龍。應該説當事企業的發聲,有助於幫助一些網友重建信任。比如益海嘉裏稱,此前的相關報道存在嚴重事實錯誤。“記者在報道中誤將嘉裏油脂化學工業(天津)有限公司當成嘉裏糧油(天津)有限公司,這兩家企業同屬益海嘉裏集團,廠區相鄰,但産品原料、生産等差異很大,廠區之間有隔離措施”。
但也有相當部分的網友對企業聲明選擇了懷疑甚至於否定的態度。比如有網友質疑:為什麼拉工業用油的車上寫著“食用油專用”的字樣?不少網友再次提起金龍魚涉嫌使用轉基因大豆的“前塵往事”(後被證實是競爭對手詆毀),並聯想到一些不法企業進行黑心加工的屢試不爽,聯想到地溝油監管方面的失誤,就難免把當事企業的地溝油收購事件想得更複雜更可怕。
金龍魚風波中輿論的眾説紛紜,既是輿論的尷尬,本身又折射出企業的信任困境。從老百姓的角度看,存在的疑問是:我們憑什麼相信企業是清白的,又為什麼要相信企業能夠自律?而從企業的困境看,這回企業在地溝油收購問題上,未必是沒有道理的,甚至於還可能真是無辜的,或者至少從報道本身所顯示的外在真實性來看,當事企業理由似乎更充分。但為什麼網友就是不信任,且將地溝油與金龍魚扯上干系甚至於劃上等號呢?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走出自給自足狀態,直到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是一個互信的過程。沒有互信,就沒有不斷細化的社會分工,就沒有日益繁榮的現代社會。信任是現代性的基石,而失去信任的狀態必然造成一種混亂。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人們就容易對相關企業選擇不信任;哪怕有的企業是清白的,也可能被一些人視為天下烏鴉一般黑。反過來,一些污點企業沒有得到嚴肅查處,企業對曾經的失誤糾錯態度不誠懇,整改措施不得力,在自黑形象之後,常常又很難再次修復信任。
而更為關鍵的是,在曾經的GDP至上、利稅第一、企業家老大之類的理念風行之時,在扭曲的政商關係面前,一些監管部門既存在過視而不見之弊,也存在著偏袒企業的慣性。有些做法看起來暫時保護了企業,但最終又難免讓企業進一步陷入信任困境。
要讓企業走出信任困境,除了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強自律,監管部門嚴格執法、加大處罰力度之外,恐怕還需要第三方力量的參與。信任脫困從來就離不開第三方力量,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比如甲乙相爭之類的民間糾紛,在相持不下之際,如果有第三者丙在旁,必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向丙求助。如今企業自律、部門監管都不能夠令老百姓滿意,是不容回避的事實,最好的辦法是鼓勵第三方力量的參與。比如媒體監督,比如民間非政府組織力量的壯大等等。誠然,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又離不開前二者的支持和幫助。比如,這次金龍魚風波,既然當事企業認為此前相關記者弄錯了,就不妨敞開懷抱、開放有關渠道,延請更多媒體和民間機構介入調查。同樣,監管部門要想得到民眾的信任,也可以多與媒體機構、民間監管力量互動、聯動。只有更開放的姿態,才有利於解除不信任之困。
(2014-05-20)
(2014-05-19)
(2014-05-19)
(2014-05-18)
(2014-05-17)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