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熱潮,已經不僅是韓劇的問題了,這讓我們的文化自尊受到傷害,文化自尊的傷害是由於文化自信的缺失。”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在談及“韓劇熱”時,不由自主地提到了“文化自信”。韓劇為何這麼火?許欽松剖析得很中肯:韓劇最擅長的就是講故事,弘揚文化就應該多講故事。反觀我國影視業,很少有人重視編劇。
沒有“明星編劇”,哪有“明星劇本”?熱播韓劇的光鮮亮麗,固然和它的包裝有很大關係,但故事好還是它走紅的內在驅動力。在周圍很多人熱議《來自星星的你》時,筆者採訪過一位劇評人,她説不管是國劇還是外劇,凡是以編劇為主的電視劇都挺好看的;如果只把編劇當作一個敲字工的,即便有好故事,拍出來的電視劇也很爛。韓劇和美劇中的臺詞,遣詞造句都非常考究,比如美劇《絕望的主婦》,每集結束時都會有一段“金句”,穿插於劇中人物的命運。而很多韓劇在拍攝前,演員們要坐在一起讀劇本念臺詞,反復咀嚼劇本中的對白,遇到拗口的句子,當場要修改。拍電視劇其實和寫文章是一個道理:優美的句子,是可以打動人心的;優美的臺詞,也會拉高整部劇的水準。
國劇事實上也完全遵循了這樣的規律。那些被觀眾追捧過的國劇,其編劇的名字一定是耳熟能詳的。無論有多少人不喜歡琼瑤,但她當年製作的電視劇基本都火了。六六的《蝸居》、寧財神的《武林外傳》、麥家的《暗算》、都梁的《血色浪漫》……編劇的名字和這些熱播劇已經牢牢捆綁在一起。《潛伏》當年在諜戰劇中一枝獨秀,“俘獲”觀眾,與其“微言大義”不無關係——許多人對編劇的臺詞工夫尤為折服,歷史的臺詞對當下仍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每當有外劇在國內躥紅時,我們就會反思國劇的低谷。外劇當然也和國劇一樣,不可能部部都火,否則那麼多美劇也不可能被“攔腰砍斷”。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一百部美劇韓劇,能在中國火一部就不錯了。但我們還是要清醒地看到,從2000年開始,中國已經成了電視劇生産大國。2000年,中國的電視劇年産量突破1萬集,此後每年都以數千集的數量劇增,直到2012年問鼎峰值1.7萬集,創下4倍於美國同年電視劇産量的記錄。遺憾的是,能被觀眾記住的國劇鳳毛麟角,更多的都成了“炮灰”。
國劇的質量為何急劇滑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這個産業中,很多人已經不再把拍攝電視劇看作是“創作”,而僅僅當作是“投資”。當電視劇的拍攝成為一種吸金的手段,它就會像商人生産商品一樣開始流水線作業。沒有了藝術創作的氛圍,編劇的重要性很難體現出來,他們淪為“敲字工”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許欽松委員説,“過去電影的字幕,第一打出的是編劇,然後才是導演、演員,現在電影直接打‘某某作品’,編劇卻跑到跟煙火、燈光、舞美一樣的後排位置去了。”不重視編劇的影視業是畸形的,它嚴重阻礙了中國影視業的健康發展。與中國編劇地位日益尷尬的處境相比,國外編劇在電視劇製作過程中往往居於重要位置。尤其是在美日韓等電視産業發達的國家,優秀編劇是電視創作的核心,他們可以挑選演員、導演,負責拍攝過程中的所有事務,其影響力貫徹整個製作過程。
不僅如此,在工作之外,優秀編劇還深受廣大觀眾的認可和追捧。很多觀眾都有明顯的編劇情結,就像追明星一般追捧知名編劇,人們往往因為喜愛編劇,從而帶動一部新戲的熱播。當然,國外編劇們的身價也像他們的地位一樣,高高居上。近年來,韓國影視劇以強勁勢頭席捲東南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韓國的影視劇製作體系中,編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的文化要靠好的故事承載,好的故事又要靠優秀的編劇來創作。所以,我們與其“嗔怪”韓劇熱播“傷害”了中國文化的自尊,倒不如真正反思我們該如何培養更多的“金牌編劇”。有了“金牌編劇”,中國才可能有更多的影視劇走出國門輸送到海外。(央視網 作者: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