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張可雲:期望“十二五”政府調控法制化獲實質進展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1日 16: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共産黨十七屆五中全會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可雲

  編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召開會議,討論十七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等問題。會議決定,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

  十七屆五中全會將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通過“十二五”規劃,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務。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走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十二五”的五年中能做些什麼事,會做成些什麼事。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就“十二五”發展方式轉型與改革等問題,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張可雲教授,展望“十二五”願景。

  當年42歲的張可雲曾經是最年輕的“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他表示,“十一五”取得了許多突破,“十二五”對中國來説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期望“十二五”形成一個合理的發展思路與制度環境,在經濟轉型上,要在體制上下功夫,分區域確定結構調整路徑。

  “十二五”對中國來説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記者:支撐過去三十年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外部、內部條件是否發生了變化?發生了哪些重大的變化?

  張可雲: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目前的發展條件與環境已經有了根本性變化。從內部條件來看,重大變化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由過去的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新世紀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未來體制改革的主體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調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路與方法同以前大不相同。

  二是市場結構已經完全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在賣方市場結構條件下,解決短缺問題是最緊迫的,因此當時對增長速度與提高供給能力相當重視。在買方市場結構條件下,生産能力過剩問題突出,如何擴大內需成為關鍵。

  三是發展內涵由過去的重數量向現在的重質量轉變。過去三高一低的增長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擴張)的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過去我們經常説中國地大物博,但由於人口眾多,中國平均資源水平並不高,而且有大面積國土不適合開發。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張,資源短缺與環境破壞問題比改革開放初期更加突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綠色增長、包容性增長等概念會成為未來發展的基本模式。

  四是由過去差距不明顯轉變為階層間、區域間與城鄉間收入差距明顯擴大。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國家整體發展水平不高,收入差距問題不是十分突出。在國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人際、區際與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因而,如何保證不同階層、不同區域共享發展成果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五是中國將由農村社會進入城市化社會。如果以城市化水平超過50%為標誌的話,“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進入城市化社會,這要求社會管理體制與方式轉型。

  從國際環境來看,國際環境變化巨大,其中有三個重大變化將會産生深遠影響:第一,中國將於2010年在經濟總量方面毫無懸念地超過日本而躍升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的影響力增大;第三,全球對低碳經濟呼聲四起。

  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方面會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話話權,這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另一方面會引起一些老牌發達國家的“妒忌”。最近的國際事件充分説明了部分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擔憂,製造一些新磨擦在所難免。在始於2008年底的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世界各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特別是一些老牌的發達國家出現了債務危機與衰退跡象。雖然中國也受到了一定衝擊,但經濟向好的總體態勢並沒有改變,因此世界上許多政治家與經濟學家對中國在帶動全球走出危機方面寄予了特別大的期望。“十二五”對中國來説有千載難逢的良機,如果中國把握好機遇,在一些領域創新取得突破,就有可能再上一個新臺階。低碳經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充滿了機遇,但對國內一些相對落後地區而言壓力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