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複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不僅保持了本國經濟穩定和較快增長,也為世界經濟復蘇做出了重要貢獻。
高盛中國經濟學家表示,由於三季度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強勁,預計今年全年GDP增長率將達到10.1%。[詳細]
龔方雄表示,中國經濟總量未來十年能夠達到20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系,超過美國。[詳細]
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們也付出了很大代價,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長期累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漸顯現。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外需拉動,內需不足,消費不旺,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合理,從而影響了經濟的穩定性。從産業結構看,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制約了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
結構調整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艱難命題,結構調整又是一個刻不容緩的戰略抉擇,它關係到中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基石。[詳細]
倪鵬飛在《國家競爭力報告》發佈和研討會上表示,中國核心競爭力與大國地位不相符合,結構成為競爭力提升的瓶頸。[詳細]
過去的經濟增長是資源耗費型的、環境不友好型的,把這些成本外化的,隨著未來的發展,這些成本都將內化。成本的上升、環境的約束、資源的約束將使過去資源耗費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10月27日,環境稅説法獲官方認可。與此同時,環境保護稅的開徵也將在“十二五”期間落定。[詳細]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應怎樣理解呢?[詳細]
目前政府和企業的收入增長遠遠快於勞動者的工資增長主要與國企憑藉壟斷地位、獲取資源優勢有關。而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過程中又存在制度的缺失和體制弊端普通勞動者難以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由分配格局不合理引發的連鎖反應正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的一個大問題。
溫家寶作十二五規劃建議説明,《建議》提出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這是群眾呼聲最強烈的問題。[詳細]
在“十二五”需要推進的眾多改革攻堅中,收入分配改革無疑是最受關注、也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選項。[詳細]
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仍是“十二五”時期需要應對的一大挑戰。目前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區域發展不均衡,人才飽和的發達地區吸引了大量的就業人口,長遠來看,13億人口的就業始終是我國長期面臨的問題。
中國首次就社保制度進行立法,歷經三年四次審議獲得通過,社保體系將覆蓋城鄉。[詳細]
社保法中“養老金逐步實行全國統籌”可謂最大亮點。一旦“全國統籌”成為現實,其帶來的“養老”好處,無疑非常之多。[詳細]
人均GDP3000美元,並非周身光環,身披彩霞。“3000美元”之後,社會經濟發展中各種問題也將凸顯,各類矛盾交織一起,社會將進入重要敏感期和高風險階段。邁過3000美元門檻,理順各種矛盾,經濟將進入新的高速發展期如處理不好各方面的挑戰,可能會陷入“拉美陷阱”,幾十年都將停滯不前。 十二五的中國,能繞開這個陷阱嗎?如何繞開?
選擇科學的發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機遇使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社會各界充滿期待。[詳細]
中國應吸取拉美國家教訓,注重對民眾的“期望值管理”,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積極推進政府治理改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