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期待“十二五” >

文化産業“十二五”跨越期 轉變發展是主線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1日 13: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浦樹柔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文化産業的“十二五”跨越期

  制定中的《國家“十二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將從哪些戰略層面關注未來文化産業的發展

  文/《瞭望》新聞週刊 記者浦樹柔 實習生董雪

  未來5年,我國文化産業發展將呈現一幅怎樣的動人圖景?經歷過去10年的“成長期”之後,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仍然“逆勢上揚”的文化産業無疑給人們許多美好的期待。明年就是“十二五”(2011-2015年)的開局之年。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的業內專家指出,就文化産業而言,這是落實國務院《文化産業振興規劃》的第一個完整的五年,我國文化産業勢必迎來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在調整産業結構、帶動産業升級中發揮重大作用。

  據悉,中宣部、文化部等有關部門目前正在組織專家制定《國家“十二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這一規劃將從哪些戰略層面關注未來文化産業的發展?受訪的多位業內專家認為,轉變文化産業發展方式,將是“十二五”時期文化産業發展的主線。

  他們建議道,“十二五”時期我國文化産業發展規劃的著眼點,應當以培育文化創造力為核心,以激發公民文化創造力為重點。“十一五”以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趨向,就是更加注重地方發展。尤其近三年來,中央連續出臺了十幾個專項支持地方發展的文件。因此,文化産業的發展也應該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區域性的重點項目,形成文化産業帶或者文化産業聚集區。

  中國社科院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十二五”期間,文化産業發展要“大中小並舉,側重在中小”。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強調集團化,到現在組建各種集團、實現上市,已經做了很多,但是中小企業強調得還不夠。

  把文化産業這把火點起來

  業內頗負盛名的《文化藍皮書:2010年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於今年5月6日在京發佈,這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合作編寫的第九本年度性國家文化産業報告。

  《文化藍皮書》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和課題組的估算,2009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總額約6076億元,政府公共財政文化消費支出1095.74億元,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約700億元人民幣。上述三項相加,2009年我國文化産業國內外市場規模大約為8000億元人民幣。

  報告認為,2009年堪稱是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的“轉型之年”——在宏觀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文化産業不負人們的高度期待,在多數領域實現了超常增長,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為耀眼的領域:文化體制改革繼續保持強力推進態勢;數字新媒體受到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替代性選擇的影響,在3G拉動下出現了多業聯動的發展態勢,繼續高速增長;文化産業和傳統産業實現聯姻,開始展現出一個文化經濟大融合的美好前景。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文化産業的特殊優勢,文化産業已經登上了國家戰略性産業的位置。

  從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正式提出“文化産業”的概念,到2009年7月22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文化産業振興規劃》,文化産業走過了不平凡的10年。

  文化部産業司動漫處副處長馬力在今年7月關於“十二五”文化産業規劃的一次會議上提到,這幾年來文化部門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宣傳、造勢和鼓動,實際上就是在文化産業發展的起步階段,把文化産業這把火點起來,讓社會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産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經過“十五”、“十一五”的積累,文化産業發展的經濟環境、體制政策環境都更加完善,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獲得共識,文化需求也更為旺盛,為“十二五”時期我國文化産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對第三産業影響將逐年加大

  從2009年秋季開始,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教授接受文化部委託,承擔了“‘十二五’文化産業研究報告”課題研究,對“十二五”時期文化産業發展進行預研究,為文化部擬定“十二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提供參考。國家統計局社會和科技統計司殷國俊在其負責的子課題中,利用計量模型對我國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産業發展經濟指標前景進行了量化預測。

  殷國俊提出,“十二五”期末,我國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産業將實現增加值3200億元,年平均增長21.6%,比2007年的795億元翻兩番、佔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的比重在1%以上。其中,經營性文化産業增加值實現3008億元,佔全部文化産業增加值比重的95%。從文化産業經濟總量發展來看,“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産業將呈現高速、跨越式發展的格局。而文化産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反映出文化産業對我國第三産業的影響會逐年加大。

  從就業總量來看,“十二五”期末,我國文化産業就業人數將達344萬人,成為吸納就業人員效果顯著的産業之一,佔我國第三産業從業人數比重在1%以上。其中,經營性文化産業從業人數276萬人、佔全部文化産業從業人數的80%。

  從國內居民消費來看,預計“十二五”期末,我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目標1.5萬億元。這期間,我國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平均每年遞增1千多億元,城鄉居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呈直線上升趨勢,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年平均增長11.5%左右。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量佔全部總量的78%以上。

  從文化服務出口來看,預測“十二五”期末,我國文化服務出口額目標13億美元,“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服務出口額年平均增長速度接近20%。

  轉變文化産業發展方式是主線

  祁述裕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説,轉變文化産業發展方式,將是“十二五”時期文化産業發展的主線。轉變文化産業發展方式,首先要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

  祁述裕認為,本世紀第一個十年我國文化産業的特點,可以用“熱情”來概括。這時期,文化産業主要追求數量增長,追求規模擴張,屬於粗放型增長。“十二五”時期,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最恰當的應該是“理性”。需要更加重視提升産業、企業、産品質量,培育産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總之,需要轉變文化産業發展方式,轉為集約型增長。

  祁述裕説,轉變文化産業發展方式,還要重視促進文化産業與其他産業的融合,與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發揮文化産業對其他産業、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引導、輻射作用。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發揮文化産業對相關産業、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作用,是轉變文化産業發展方式的兩大主題,也是“十二五”時期文化産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兩個最重大的問題。

  張曉明對此持相近的看法。他認為,“十二五”時期將是文化産業發展的一個過渡階段。他説:“有的時候過渡階段是很關鍵的,就像漢朝的文景之治,並不很輝煌,但是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我覺得‘十二五’就是這樣,它可能就是要承前啟後。文化産業發展經過一段時期的鼓噪以後,需要沉下來,需要規範,‘十二五’基本的格調應該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