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遲福林:“十二五”是歷史性的關鍵五年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1日 16: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共産黨十七屆五中全會

    著名改革理論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教授 人民網記者 陳葉軍 攝

  編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召開會議,討論十七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等問題。會議決定,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

    十七屆五中全會將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通過“十二五”規劃,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務。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走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十二五”的五年中能做些什麼事,會做成些什麼事。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就“十二五”發展方式轉型與改革等問題,專訪了著名改革理論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教授,展望“十二五”願景。

    當前,社會各界對即將到來的“十二五”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普遍的觀點認為“十二五”是我國後30年改革發展的關鍵五年。如何具體理解這“關鍵五年”?它意味著我國“十二五”改革發展的哪些重大戰略任務?對此,遲福林表示,“十二五”是我國下一個30年改革發展的起步五年。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突出矛盾和未來走勢看,至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十二五”是擴大居民消費、構建消費大國的關鍵五年。

    客觀地看,我國在這次反危機中啟動消費主要是靠臨時性政策,國內消費可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並未建立起來。“十二五”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逐步淡出將是一個客觀趨勢。在宏觀政策淡出後,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將是“十二五”時期面臨的一大難題。

    在出口導向模式不可持續、投資主導不可持續的特定背景下,“十二五”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出路在於加快推進相關改革,擴大居民消費、構建消費大國。2009年我國最終消費率僅為48.6%,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在70%以上,中等國家一般是60%。如果“十二五”能夠在形成有利於擴大消費的收入分配格局上取得重要突破,未來10年左右,居民消費率將從當前的35%左右提高到50%~55%左右,最終消費率從不足50%提高到60%~65%,使得消費成為經濟內生增長的主要動力。

  第二,“十二五”是推進城市化的關鍵五年。

    近幾年,按照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和各地實際,我國推出了一系列國家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這意味著未來5~10年,通過城市圈、城市群的發展將成為中國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載體。我國已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但由於制度安排因素尤其是行政區劃的壁壘,使城市化進程難以有效推進,還遠遠滯後於工業化進程。同時,城市化的滯後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這使中國擴大內需、構建消費大國缺乏載體。2009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城市化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戰略,若能使城市化率從當前的47%提高到60%左右,將為擴大內需提供巨大的支撐。“十二五”亟需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努力實現區域經濟、社會、行政的一體化發展。

  第三,“十二五”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五年。

    建國60年後的今天,計劃經濟時代“反城市化”政策所造成的城鄉二元制度結構依然存在,且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城鄉失衡日趨明顯,最突出地表現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不同的公共服務制度。2009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7175元和5153元,相差2.33倍;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5%和41%,相差4.5個百分點。與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體超過15000元和恩格爾系數總體低於40%仍有較大差距。另一方面,不可否認,近幾年中國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制度體系建設,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如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制度、推廣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農村養老制度等。但是,從總體來看,農村居民依然無法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為此,“十二五”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打破城鄉二元的體制機制,走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的健康城市化道路,著力改革戶籍制度、農村土地制度、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及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方式,為城市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四,“十二五”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五年。

    進入發展型新階段,公共服務的供給不僅涉及到公平問題,更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利於穩定城鄉居民對未來的預期,減輕預防性儲蓄傾向,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也有利於在危機中化解社會矛盾,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緩解收入分配差距,平衡不同利益群體關係,在危機中化解社會矛盾。客觀地看,進入“十一五”以來,公共服務領域改革尤其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與實現公平發展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與社會預期還有很大差距。為此,“十二五”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五年。要儘快制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國性規劃,儘快統一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群體的公共服務體制,並由此加大基本公共服務的投資力度,力爭把城鄉、區域人均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差距控制在2倍以內,在實現制度公平的基礎上使全體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致相當。

  第五,“十二五”是推廣低碳經濟、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五年。

    後哥本哈根時代把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全面凸顯出來。“十二五”在構建低碳經濟體制方面有明顯進展,將使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同時,也關係到中國能不能完成對國際社會許下的“在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諾。從量化指標的代表性和可測性來看,單位GDP能耗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關鍵性指標。2008年,我國單位GDP能耗為1.32噸標準煤/萬元,與2020年的目標值0.84噸標準煤/萬元還有相當差距。為此,在全球推廣發展低碳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十二五”時期要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時,選準時機,儘快出台資源環境價格改革總體方案,建立健全切實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要素成本的、市場化的資源型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奠定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