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往期查看

“油門”何時放開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在上海召開的第七屆中國地煉市場與發展峰會上,中石油內部人士透露,2014年原油進口配額方案基本敲定,即將出臺,並稱此次配額的規模較以往有所提升,對各類民企開放程度也將更大。[詳細]

記者觀察

難産的政策

  早在2002年,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第19號公告發佈了《關於原油、成品油、化肥非國營貿易進口經營企業資格備案申請條件、申報材料和申報程序》的規定。但國內22家擁有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的企業中,有國營背景的企業超2/3,僅有幾家民營企業獲得進口資質,且實際上因種種限制,並沒有真正發生過進口業務。

  長期以來,地方煉油廠受進口配額的限制,進不到足夠的原油進行加工,只能採購價格高的燃料油替代。據卓創統計,2013年山東地煉一次加工能力約為1.2455億噸,而相比1億多噸的産能,山東地方煉廠每年拿到的原油指標只有170多萬噸。受困于原料問題,山東地煉2013年實際發揮的産能僅在4500萬-5000萬噸,開工率不足40%。面對高準入門檻,民營企業長期夾縫中艱難生存。

  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明確指出,“本著有利於結構優化、淘汰落後産能的原則,賦予符合質量、環保、安全及能耗等標準的原油加工企業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

  10月,國研中心首次公開了“383改革方案”,該方案提出了以形成成品油定價新機制、放寬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準入為突破口,推進石油天然氣行業改革。放開對進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的限制。

  為落實國務院關於調整原油進口和使用政策的要求,有關部門召集相關研究機構設計地煉進口原油的分配原則和方案。

  10月14日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於《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的特急文件,文件提出要積極爭取國家增加原油計劃指標,放開對地方煉化企業加工進口原油的限制,給予1000萬噸/年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隨後包括中化弘潤、東明石化、濰坊海化等十幾家有實力的地煉企業遞交了申請材料。不過,卓創資訊分析師張斌認為,“最終能如願申請到配額的應該只有三四家”。

  按照上述意見稿,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使用的資質條件除“具有商務部頒發的成品油批發經營資質、具有獨立銷售網絡、儲運設施、儲備能力”等定性標準外,還需“一次加工能力不低於500萬噸/年並且單套裝置不低於300萬噸/年,二次加工能力不低於300萬噸/年,三次加工能力不低於400萬噸/年;開工負荷率高於50%,主要裝置運行週期大於8000小時/年。”在這些限制性的條件下,以山東地煉為例,目前能滿足條件的煉廠屈指可數。即便如此,1000萬噸原油進口配額,對於山東地煉市場來講也是雪中送炭。

  然而,當時業界普遍預測2013年國慶期間政策就能落地,卻一度因為配額分配的爭議卡在發改委,直到今年3月底才又一次出現鬆動的跡象。

山東地煉走進“春天裏”

  山東地煉是國內的地煉老大。據統計,國內地煉版圖上,山東地煉一次加工能力超1億噸,佔全國地煉的66.73%,西北地煉佔13%,其餘分散在東北、華南等地,不成規模。就整個中國煉化一次加工能力6.9億噸來説,山東地煉也佔據了超18%的比例。

  一直以來,山東的民營企業為謀求發展壯大就在不停尋求政策層面的支持,在2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就曾兩度向政府提交《關於加大進口石油建立國家能源戰略儲備機制的報告》,反映民營企業的訴求,報告建議,將民營企業近2.3億噸的倉儲資産納入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同時還應充分發揮民營石油企業的進口和儲備能力,鼓勵民營石油企業到國際市場找油。2010年,在“新36條”出臺後,該項建議終於得以落實。

  不過,囿于原料供應等難題,山東地方煉油企業仍面臨長時間停産、開工率不足等困境,即便有企業能採購到高價的燃料油,為了保證企業利潤,也只能選擇“時開時停”。

  2009年,為了爭取國家層面的支持,山東省在發佈的《山東煉化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中提出,將“整合省內地方煉油企業,組建山東省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主動爭取每年1000萬噸的原油自主進口權。

  該《意見》指出,“從2008年8月份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快速回落,目前國際原油價格已經降到40多美元/桶,但地方煉油企業去年8月份以前囤積了大量的高於100美元/桶的高價原料油,導致煉油成本居高不下。”

  由於現行政策不允許地煉企業加工進口原油,且國産原油配置計劃少,長期靠進口燃料油來維持生存的地煉企業苦不堪言。

  直到2013年10月,山東地煉企業才看到希望的曙光,呼籲已久的“放開民企加工進口原油限制”終於在國家能源局下發的《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徵求意見稿)》中得到了體現,該意見稿提出“給予1000萬噸/年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

  原油配額的放開,不僅能在一定程度解決煉油原料的問題,還可以降低成本,山東省煉油協會會長劉愛英錶示,“如果有了原油進口配額計劃,地煉企業在購買原油時就不需要繳納消費稅,1噸原油節省1000元左右成本。如果1000萬噸的原油配額得到落實,僅稅費環節每年就能減輕100億元左右資金壓力。成本降低,更多優質原料通過山東地煉強大的煉油深加工裝置,生産出來的油品質量必將得到大幅提升。”

爭奪國際定價權

  原油作為國家能源安全戰略資源,與其對應的原油期貨即將上市的傳言從去年來就不絕於耳,而原油期貨市場建設的大背景則是原油進口權壟斷問題。隨著進口配額的放開,現貨市場主體嚴重缺乏的局面將得以改善。

  據了解,今年2月中旬以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5項關於金融改革的細則密集出臺之後,備受關注的原油期貨也進入衝刺階段。央行、證監會、外匯管理局等多個部門已組成一個部際聯席工作小組,推動原油期貨落地。知情人士稱,目前交易所各項工作基本就緒,只待高層拍板。

  原油期貨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自二戰後,國際原油定價一直掌握在歐美發達經濟體手裏,在現有的不合理的定價體系中獲得定價權是中國原油期貨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

  財經評論家張平撰文稱,作為全球第一大原油凈進口國,中國在國際原油市場上缺乏應有的“話語權”和“定價權”,開設原油期貨就是要爭奪國際原油的定價權。

  張平認為,當前人民幣匯率波幅擴大,加之我國貿易順差趨於平衡,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的勢頭得到基本遏制,預計人民幣匯率波幅將更趨市場化,而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就意味著油價的穩定,這將有助於提高我國對國際原油定價的話語權。

  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也強調,自貿區原油期貨要實現爭奪國際原油定價權的歷史使命還需要內部相關的改革。改革現有的原油現貨貿易體系,放開原油的進口。“現在中國石油行業流通體制的現狀是,國內三大石油巨頭壟斷了原油和成品油90%的油源,並主導了油品的批發價,只是在終端零售環節開了市場。正是因為獲得成品油批發零售許可證的民營企業必須依附於三大巨頭,所以很難形成獨立的市場主體。”

  程小勇認為,原油期貨應以人民幣計價,而人民幣匯率波幅將更趨市場化,意味著油價和人民幣匯率挂鉤,以人民幣結算,提高人民幣跨境流通,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有助於提高我國對國際原油定價的話語權。

爭奪定價權 原油期貨差“臨門一腳”

  資料顯示,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消費量僅次於美國。2013年,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為2.82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57%,是原油進口第一大國。另一方面,由於缺少定價權,中國在國際原油市場非常被動。海通期貨總經理徐淩指出,近20年來,亞洲主要的石油消費國對中東石油生産國支付的價格,比從同地區進口原油的歐美國家的價格每桶要高出1-1.5美元。

  目前世界範圍內有兩種基準原油——WTI與布倫特,其中約70%的原油現貨交易定價參照的是布倫特價格。“原油定價是由基準價+升貼水(指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額,升水意味著遠期匯率比即期的要高,貼水則反之),目前我國在這兩點上都不佔優勢,”海通期貨研究員林箐説。“亞洲升水”使我國進口原油每年要多支出約20億美元。

  原油期貨的推出被認為能夠爭奪一定的定價權。此前也有專家指出,作為全球原油重要的消費地,亞太地區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權威基準油價,以反映這一地區的市場供需狀況。

  林箐認為,通過原油期貨,一方面,逐步形成我國自己的定價基準,更加符合我國甚至亞洲地區市場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隨著地區話語權的增加,在升貼水制定上提高議價能力,逐步解決目前亞洲升水過高的問題。

  據悉,上周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六大工作,其中之一是推進期貨市場建設,繼續推出大宗資源性産品期貨品種。此一消息加大了人們對原油期貨推出的預期。上海期交所已組織過多次測試。原油期貨似乎就差臨門一腳。不過林箐也透露,原油期貨“其實一直都是積極準備,對於推出時間,目前並沒有準確消息。”[詳細]

媒眼

中石化完成銷售資産注入 混合所有制再推進


    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再進一步。3月31日,中石化所屬銷售業務板塊資産已整體注入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4月1日起正式運作。

  中石化未公佈重組後的銷售子公司具體情況。業內人士認為,資産估值預計會增加,甚至可能翻番。不過,最終的價值如何還有待6月底具體引資方案的出爐。

  今年2月19日,中石化宣佈,公司將啟動油氣銷售業務重組,引入民資實行混合所有制,且授權董事長在社會與民營資本的持股比例不超30%的情況下,行使有關權力。此舉被視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破冰之舉。

  從當日起,中石化啟動相關資産的審計、評估工作。3月17日,中石化易捷銷售有限公司成立,非油業務獨立拆分出來。3月24日,中石化對外公佈油品銷售板塊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時間表,稱3月31日將設立全資子公司———油品銷售有限公司。

  “原來就有銷售公司,現在是內部進行業務重組之後,將銷售業務板塊資産整體注入這個公司,從4月1日起財務就開始正式運作了。”中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對於重組後銷售子公司的資産等情況,呂大鵬稱還未拿到具體數字。此前發佈的年報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石化銷售業務板塊擁有自營加油(氣)站30532座,成品油管線超過1萬公里,儲存設施的總庫容約1500萬立方米。而2013年中石化營銷及分銷業務經營收益為351億元。

  消息稱,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認為,國際一般石油銷售公司的市盈率約15至25倍,但中石化營銷業務只有8倍,沒有反映其潛在價值,希望引入民資或外資後,可將這個“等待挖掘的金礦”的潛在價值發掘出來。

  銀河證券認為,中石化成品油銷售板塊近年來的息稅前利潤一直維持在400億至450億元之間,即便按照10倍的行業平均市盈率(即股價與每股收益的比值)估值,成品油銷售板塊的市值將高達4000億元。目前中石化總市值約為5800億元,這意味著中石化資産將迎來歷史性的價值重估。若銷售板塊30%股權重組今年全部實施完畢,估計一次性將貢獻0.4元左右的每股收益。

  不過,中石化的價值是否真能如預期中翻番,關鍵還要看後續的改革進展。根據此前公佈的時間表,6月底,將完成審計和評估,公佈引資方案,並力爭第三季度前完成融資。

——經濟參考報

中石化賺錢能力弱 整合民企資源是關鍵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這實際上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當年組建中石化是以石油化工這個板塊為主,組建中石油是以上遊的油田和産油業務為主,這就造成中石化的整個資産偏向於它的煉廠和它的加油站,而中石油的資源主要在於它的油田開發。因為中石油有大量國內的油田,而這些國內的油田不像外部開採的油田,還要收50%左右的資源的費用,所以中石油在油價高的時候盈利能力就變的非常強,而中石化在油價高的時候由於它大量進口原油,所以它的盈利空間就會壓縮減少,就是因為這樣的歷史問題造成它們的區別。

  去年,中石化實現營業利潤964億元,同比增長9.7%,主要歸因于國家成品油價格完善機制出臺,煉油扭虧為盈。此前有報道説,中石化在加油領域已做到極限了,利潤是很薄的,還不如賣瓶礦泉水。未來,中石化在油品銷售業務板塊的利潤還有多大增長空間?

  韓曉平説,實際上中石化主要集中在煉油廠和加油站,而加油站這一部分以前是比較難賺錢的,因為它是在整個國有體系之下,下一步通過混合所有制,要讓更多的民營企業能夠進入。因為加油站在全國各地,可以在賣油的同時還賣其他的産品,通過這樣來實現一筆盈利。今後中石化業務的轉型恐怕也是必需的,而中國混合所有制可以達到這樣一個目標。

  在年報中,中石化對混合所有制改革著墨不多,只是籠統的有所表示,未來會有什麼樣的進展?

  韓曉平指出,比如説加油站更多的可以跟民營企業進行結合,而且這個比例也不一定限于30%,甚至可以更多,這實際上對中石化未來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對於保證油品質量,提高民營企業的盈利能力也應該是非常有利的。對中石化來説,整合很關鍵。

——中國廣播網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