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往期查看

反思蘭州供水危機

    4月11日,蘭州曝出自來水苯含量嚴重超標。當日下午,蘭州市政府緊急通知,從11日11時到12日11時的24小時內,不宜飲用自來水,引發一場自來水危機。承擔蘭州四個主城區240多萬人供水重任的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也陷入輿論風暴。[詳細]

記者觀察

威立雅的角色

  蘭州自來水危機爆發後,承擔供水的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也被推到了臺前。

  蘭州自來水污染事件,並非威立雅旗下水廠的第一次污染事故。2013年5月,威立雅海口白沙門污水處理廠出水糞大腸菌群數超標,海口市環保局于2013年11月對其違法行為進行立案處罰,並責成威立雅集團採取有效措施。2012年9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威立雅執行《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情況進行監督性監測時發現,威立雅焚燒爐廢氣多種元素超標,該項違規最終在2013年8月迎來環保部的公開處罰。

  正是因為我國水務行業門檻不高,也令威立雅在華選擇合作夥伴時更傾向於金融資本。令人不解的是,在如此高溢價模式下,威立雅如何賺錢?水務行業分析師李華陽認為,高溢價收購幫助公司迅速提高中國市場佔有率,同金融資本合作,能保證高溢價收購項目的資金來源,同時也能將每個項目公司的管理權和控制權牢牢攢在手裏,但也令其在環保技術方面容易出現漏洞。

混亂的地下管網

  蘭州水危機暴露出管道佈局混亂所埋藏的隱患。

  蘭州威立雅公司相關負責人曾表示,自流溝的確是蘭州自來水的一大隱患。據報道,蘭州市曾于2008年4月投資1.5億元對自流溝輸水管渠進行了整治,但目前來看這次整治似乎並未起到應有的效果。

  另據新華社4月13日報道,北京師範大學水科學研究院教授、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成員王金生表示,初步判斷,蘭州自來水中的苯來源於蘭州石化上世紀80年代發生泄漏事故後滲入到地下的污染物。對於自流溝為何現在才出現苯污染,王金生解釋説,自流溝是水泥結構,每隔一段有一條收縮縫,自流溝的設計壽期到了以後,收縮縫老化,滯留區的含苯地下水通過收縮縫進入自流溝,進而污染到水質。這就意味著威立雅介入蘭州水務市場後承擔的管網維修工作做得並不到位。

  事實上,因城市地下管道布排混亂而引起的水污染問題早就被公眾關注。在發生該次水危機的蘭州,石油化工産業長期與居民區混雜在一起,這種現象在全國較為普遍。

飲水安全,政府還該做些什麼?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我國薄弱的供水系統與整個水價體系難逃干系。2012年的公開數據顯示,由於水價改革不到位,有30%的城市自來水廠虧損,25%的污水處理廠虧損,缺乏資金進行技術改造、維修、護理。

  威立雅等外資水務公司進入中國客觀上推動了水務市場化改革,但其收購資産時溢價過高,導致成本壓力過大,而很多必要的投資因此不能及時到位,勢必帶來安全隱患。

  另一方面,監督體制不健全也是制約水業的發展的一個因素。專家建議,由消費者建立的第三方監督體制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應及時披露運作、財務等信息,對於水質等監測數據目前可以做到實時公開的,政府應出臺有關強制措施,讓處於壟斷和暗箱操作中的水務管理處於公開透明的監督之下。

  事實上,早在2012年7月1日,我國就已經強制執行了最新飲用水標準,檢測指標有106項。不過,要讓人們切實享受到新標準帶來的好水質,除供水企業嚴格按照標準提供自來水之外,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真正地依照標準嚴把檢測關,並將檢測數據及時向社會公開。

  現實問題是,我國對水務行業的監管,水利部門和環保部門有交叉,前期建設水利部門監管,隨時的上報監測信息又劃歸環保部,這一機制亟待改革。

蘭州恢復正常供水 危險仍未過去

  蘭州市宣佈,所有城區今天起恢復正常供水,並且解除緊急措施,但同時,蘭州市政府通報稱,危險仍未過去。同時蘭州市政府今天下午也再次舉行了相關的發佈會。

  發佈會:蘭州市“4.11”局部自來水苯指標超標事件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決定,從今天上午7點開始,對西固區解除應急措施,停止應急拉運送水和瓶裝水、罐裝水的免費發放,市民可以放心安全飲用自來水。截至今天上午7點,全市自來水全部恢復正常供水。我市只有一個自來水水源地,沒有任何備用手段。我們將在3號4號自流溝鋪設鑄鐵管線。最近幾天,一旦自流溝發生意外情況,全市也將面臨降壓供水的局面。

  儘管供水恢復正常,但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卻認為,危險還沒有過去。其實現在與前兩天相比,前兩天大家擔心有可能擔心這些水污染之後什麼時候能喝,而現在已經恢復之後,水能喝了,但是大家對水安全的擔心依然存在,可以用心有餘悸來表達他們的感受。今天在採訪中,有很多市民反映説,在網上看到有專家説,自來水中苯超標,最好的防護措施就是不接觸,因為苯通過皮膚接觸也能對人體産生一定的危害。所以現在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市民,就連洗臉洗手,還在使用瓶裝礦泉水。

[詳細]

媒眼

蘭州水污染,三月辟謠四月成真之悲

  中國社會已對環境污染有了一定恐慌,對各地政府有能力管理好化工企業、確保它們的安全缺少信心。由於今天各地輿論場完全是相通的,任何一地出污染事故,都會將人們對環境污染的焦慮進一步推高。

  如今中國很多地方的自來水供應已市場化,民營企業及外資企業的參與司空見慣,比如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就是中法合資企業。如何確保這些企業不把追求利潤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這對城市管理也是一個挑戰。

  中國各地的環境透支已普遍嚴重,公眾的心理十分脆弱,而國家的發展又不能停下來,發展與環保的統一很急迫。環境問題已是中國發展途中即使很小心也可能一腳深陷進去的沼澤地。

  中國飲用水安全的防險措施需要再升級,對所有化工項目的環保監控也需更嚴格。準確説,這個國家不能允許再出嚴重污染事故,只要出了,就需嚴厲追責。由於每一個新污染事故都會對中國繼續發展重化工造成打擊,對事故責任人的懲罰必須考慮這些連帶損害。

——環球時報

“監管異味”比水質污染更要命

  事例表明,一些地方政府應對水危機事件的理念、作風與群眾關切相去甚遠。如果政府把政績、聲譽這些“身外之物”擺在前面,對該徹底公開的情況遮遮掩掩,對應及時發佈的信息拖拖拉拉,結果必然是群眾生活遭殃、政府形象受損。

  作為生命之源,一滴水足以映射出供水企業和相關部門的責任意識和為民態度。但願蘭州水危機事件能夠成為一面鏡鑒,警醒各地加強水質監管及其信息發佈,確保飲用水安全,不要再讓百姓用生命健康監測水質。

——瀋陽晚報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