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往期查看

重塑融資擔保業

    近年來擔保業迅速發展,但同時,非法攬儲、放高利貸、跑路等事件屢見不鮮,尤其經濟下行期,行業資金鏈斷裂、兌付風險加劇。[詳細]

記者觀察

回歸金融屬性



  中國融資擔保行業經過近20年發展,經歷了從體系建設到規範發展、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的歷史階段。1993年到1999年是在探索中發展,2000年到2009年呈爆髮式增長,2010年至今則在清理整頓中求生存。

  《意見》出臺後,瀚華金控董事長張國祥第一時間接受記者採訪,對文件進行了解讀。他認為,《意見》傳達出監管思路的最大變化在於棄“數量”抓“質量”。以質量結果為導向,無論國資、民資還是外資,只要抓得住“質量”這個牛鼻子,就是“好貓”。

“資本的出身不是質量的通行證。”

   張國祥強調説,“提高質量的關鍵在於兩個堅守:一個是堅守專注小微、三農、創業創新等普惠領域,一個是堅守風險控制底線。”

   在張國祥看來,擔保公司自誕生起就面臨兩大“風險”:生存風險和發展風險。從擔保業的特質來看,兩大風險都離不開擔保“業務模式”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擔保公司主營業務是擔保業務,但是由於擔保機構是次位性主體,處於從屬地位,能不能做業務,主導作用在資方。“這就造成主營業務不能主導,卻承擔著全部合同風險。”張國祥補充説。 那麼,兩大風險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張國祥認為,這主要體現在三點:第一點是看不清“擔保的本質”,許多人沒有把“擔保”當“金融”。而實際上所有金融業的屬性和要素在擔保業都能體現出來——擔保以信用為基礎,具有資本密集、人才密集、經營風險的特點,這與傳統金融機構並無二致,因此應以經營金融業的思維經營擔保業。第二點是準入門檻不高,過去手握幾百萬就能涌進來“淘金”,將擔保業想得過於簡單,把“投資擔保”變成了“投機擔保”,導致出現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亂象。第三點是因為擔保的業務模式單一,擔保收益不能覆蓋擔保風險,這使得一些擔保企業動了歪心眼,“不務正業”,不遵循金融規律、不依法合規經營、不堅守風險底線,導致問題接二連三。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年來擔保業呈現出大縮水的趨勢,各地紛紛出現擔保公司“摘牌”現象,僅江蘇融資性擔保機構4年間就消失六成,去年以來廣東省至少已有50家融資性擔保公司摘牌。隨著《意見》的出臺,在“減量增質”、做精做強的指揮棒下,行業洗牌的趨勢還將加劇,兩極分化般的優勝劣汰 在所難免。“最終比拼的是經營能力,資本只是要素之一。”張國祥指出,“大而不強照樣被市場淘汰。”

倒逼擔保企業運營能力

   擔保業有兩個門檻:政策門檻和市場門檻。政策門檻,簡單説,主要體現在註冊資金的準入額度上,門檻相對較低。而市場門檻相對較高,體現在擔保機構的資本、人才、機制三個條件的綜合運營能力上,體現在杠桿、風險、規模、品牌四個要素的綜合平衡能力上,體現在産品、流程、IT系統、風控等標 準體系的設計執行上,而這些又綜合體現在管理體系、風控體系等能力建設上。某種程度上説,擔保業比主流金融還難做,“不幹個五年八年,體會不到其中的複雜性、艱辛性和挑戰性。”從主流金融業到擔保業二十多年的經歷,使得張國祥對擔保業的感受更為深刻。  此次《意見》在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費率保持較低水平,其在保戶數佔比五年內達到不低於60%。對此,張國祥分析,這實際上對擔保機構的經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擔保機構的服務對象要做到“量大”,而小微、“三農”所需要的擔保額度通常較小,“那麼擔保機構需要多少人來開發服務小微、‘三農’才能達到要求?如何控制住成本?”他指出,要滿足“較低保費水平”下的大量服務,勢必要做到“高效率低成本”的“量大額小”服務, 這樣企業只能向自身運營能力要效益,這又回到了市場門檻的問題上。要邁過這道門兒,擔保機構的自身“質量”必須過硬。“所以説’抓質量’是牛鼻子,只有質量上去了,才能真正實現普惠,並且這個普惠一定是高效的。”張國祥強調説。

  那麼,當擔保業有了質量,這個質量是否可持續?同樣提出了挑戰。而應對這個挑戰不僅在於擔保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還在於政策的尺度空間。有業內人士指出,相對於既經營資産又經營負債的銀行業來説,只經營負債的擔保業。

  騰挪空間有限,而風險卻相對較高,“這更考驗企業的綜合能力。”張國祥説道。

  此次《意見》展現的頂層設計思路更加成熟,諸多“新政策”體現了將“擔保業”作為準金融公共産品扶持的思路,將充分提振行業信心。他分析指出 《意見》中有三大新政策看點:

  第一,政策的指揮棒作用將凸顯。《意見》明確將融資擔保業務聚焦為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在建立新型融資擔保機構體系同時,建立政策扶持體系、監管制度體系。三個體系相互配套,體現了通過深化改革,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融資擔保行業健康發展,未來新型融資擔保行業有望進一步獲得政策支持,整個行業的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第二,“政銀擔”分擔風險將成為行業“穩定器”。《意見》首次提出研究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推進政府主導的省級再擔保機構基本實現全覆蓋,構建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省級再擔保機構、轄內融資擔保機構的三層組織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政府性擔保基金,實現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風險在政府、銀行業金融機構和融資擔保機構之間的合理分擔。從行業長遠發展角度看,這些舉措將起到“穩定器”作用。張國祥特別指出,讓政府和銀行分擔部分風險,其主要目 的是在企業出現問題之後政府、銀行和擔保機構可以協調、協同、協作化解風險,大家利益一致有利於統籌高效解決問題。

  第三,“混合所有制”將成為行業新看點。《意見》鼓勵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機構,作為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的主力軍,支撐行業發展;同時支持專注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有實力的融資擔保機構開展兼併重組,引領行業發展。在國家鼓勵推進混合所有制前提下,國有資本通過參股投入民營擔保機構, 有利於增強民營擔保機構的資本實力,有效放大國有資本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方面的積極貢獻。同時民營資本通過參股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機構,有利於發揮民營在機制方面的優勢,共同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張國祥表示,隨著這些政策的逐步落地,將在改善優化公司治理、提高擔保機構資本質量、提升擔保機構信用能力方面起到顯著作用。

  辦法總是逼出來的,這個項目同樣經歷了坎坷。2004年,國內一家著名的蛋雞養殖企業,曾經看中西樊各莊村這塊地,想建養雞場。按當時的地價,征西樊各莊村這塊地至少需要一兩個億,還得搭上兩年的時間辦理各種手續。對一個農業企業來説,成本太高。2006年,僑資企業泰國正大集團有意在此投資建設蛋雞項目,但成本問題同樣繞不過去。

  轉機出現在2007年。當年9月21日,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發出了《關於促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有關用地政策的通知》。其中規定:“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鄉(鎮)土地利用整體規劃,興辦規模化畜禽養殖所需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作為農業生産結構調整用地,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  

   “國家已經在頂層設計上給了融資擔保機會。後續如何在因地制宜、分類監管原則下,落實細則很關鍵。”張國祥表示。

  在過去的實踐中,由於各地在認識、標準、風險容忍度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各地監管部門“各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這使得一些“走出去”的企業在全國甚至全省落地時疲於“唱和”。雖然《意見》對擔保發展的大方向定了調,但各地在如何落實上也會存在一些模糊點。

   張國祥建議,各地在分類監管的同時能夠兼顧釋放活力。在監管方面,他建議出臺統一的同業評級標準,對企業一視同仁。在標準制定上,在符合《意見》要求的前提下,選取合理的要素,如客戶定位、資本實力、人才實力、風控能力、盈利水平等對擔保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估。同時對主業突出、經營規範、實力較強、 信譽較好、影響力較大的融資擔保機構給予正向激勵與扶持。

中國融資擔保行業再出發

  融資擔保行業在中國曲曲折折發展22年,因具備打破“小微”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瓶頸作用,近日終於得以被正名,並將迎來規範發展機遇,有望成為普惠金融的主力軍。

  8月13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促進融資擔保行業加快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確定融資擔保行業以服務“小微”和“三農”、大眾創業等普惠領域為導向,既規劃了行業發展“頂層設計”,也提出五年發展目標,被業內認為是中國融資擔保行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詳細]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