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期:計生部門“贊助”公安,一場涉嫌違法的利益分贓
(2014-05-20)
居有其屋是大多數中國百姓的夢想。
在《尋路中國》一書裏,彼得·海勒斯説得相當實誠,“在中國的城市裏,每個人最值錢的東西基本上都是住房”。有人覺得,在這句話後面似乎還可以加上一句:“每個人最大的日常花銷基本上也是住房”,因為有房的要還房貸,沒房的要出租金。而當媒體在2012年測算——從本世紀初我國迎來第一批住房貸款熱潮至今,首批房貸將迎來清款大限,首批房貸族也將迎來集體還清房貸的日子,進入無債一身輕的狀態。然而,人們徒然發現:那些剛離開這個漩渦的“房奴”,因為或子女、或父母等原因,還在為這個循環付出著。
坦率地説,住房問題一直是民生難題。儘管宏調一輪接著一輪發力,但最新公佈的今年1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53個城市的房價呈上漲趨勢,其中一線城市房價更呈大幅增長之勢。這樣就讓持幣觀望的多少有些坐不住,讓攢錢買房的人更覺夢想遙遠。居有其屋,是不少人心中的願景,也是公共責任之上的民生念想。
如果秉持理性的態度,解決中國的住房問題,一是觀念上明確住房的社會屬性。住房貨幣化的這些年,是房地産業騰雲駕霧的黃金期,但也正如社科院亞太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許利平所言,無論是“居者有其屋”的理念還是住房公積金制度,我國是從新加坡借鑒而來,而新加坡堅持的居者有其屋原則、實行的組屋計劃,主要是解決大部分人的住房問題,並不僅僅是解決窮人的問題。新加坡的模式告訴中國,新加坡政府解決住房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是認識到了住房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而不是經濟屬性。如果我們對住房的兜底性社會功能無法正確認識,宏調上面就註定架不住各種“對策”的稀釋。
二是大力鞏固並改革公積金制度。有媒體對青島多個行業的調查發現,有的單位為其員工一個月繳存五六千元公積金,有的單位只有一兩百元,不同行業間公積金的繳存額度相差幾十倍。此現象引發全國“共鳴”。網上一項調查顯示,57.9%的人認為公積金在緩解中低收入者“購房難”方面“沒什麼幫助”,認為“非常有幫助”的僅佔4.3%。如何讓公積金制度惠及每個勞動群體,不僅是勞動權益保護組織需要思考的命題。高房價背景下,用好、用活公積金制度,是居有其屋的重要環節。
三是保障房建設,既要提速,更要擠出泡沫。過去五年,全國共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超過3000萬套,基本建成1700萬套以上。這些數字,是保障商品房市場不至於過度癲狂的基石。而今,“全面落實2013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470萬套,新開工630萬套的任務”,已成為國務院的硬性規定。因此有人預言,2013年樓市將進入“保障年”,從今年起大量完工的保障房將進入有效供應階段,以彌補商品住宅出現的巨大供應缺口。如何加快保障房建設力度與速度、將更多群體納入保障範疇,同時又及時厘清産權等糾結,嚴肅懲處弄虛作假等注水行為,已經成為保障居有其屋的底線環節。
四是繼續精細化調控房地産市場。正如經濟學家易憲容所説,新版的“國五條”至少向國內房地産市場發出一個十分明確的信號:新一屆政府不會容忍房地産的價格繼續上漲,更不會容忍房地産泡沫繼續吹大。當然,在膠著博弈期,我們也更應看到,“兩會”前再次部署房地産宏調政策,實在是因為當前地産價格上漲形勢嚴峻。無論是所傳中的房産稅擴容,抑或是加碼的大尺度限購,房産調控的儲備政策仍“待字閨中”。建議政府在市場規則中尋找更穩妥的辦法,既避免硬著陸,又保障好民生需求。
相關評論:
兩會系列評論之一:滿懷期待迎盛會
兩會系列評論之二:“美麗中國”行動應自公開透明始
兩會系列評論之三:十年奮發氣自雄
兩會系列評論之四:人民滿意是衡量政務作風的標準
兩會系列評論之五:民之所盼 夢之期許
兩會系列評論之六:收入分配改革是民心所向的共富路標
兩會系列評論之七:讓“城鎮化”成為億萬農民心中最溫馨的字眼
兩會系列評論之八:讓中國與世界更好“兼容”
兩會系列評論之九:依法治國新局面大幕開啟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便民——司法公正的又一價值維度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一:開放異地高考:推進教育公平的善舉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二:寧可千日無戰 不可一日無備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三:“民告官”案件棘手司法如何實現為民?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四:機構改革,功夫在“名”外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五:莫讓“標簽化”沖淡機構改革的主題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六:當剎未富先奢之風——從兩會熱議反浪費説起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七:從“老有所養” 到 “富足而退”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八:鐵路改革 私有化不能包治百病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九:資本下鄉,土地倍生金
(2014-05-20)
(2014-05-19)
(2014-05-19)
(2014-05-18)
(2014-05-17)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