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從“老有所養”到“富足而退”

本網評論員 趙春曉 2013年03月14日 13:56

面對養老問題,任何國家、個人都無法回避。歷年的全國兩會,養老問題都是代表委員們的關注點。因為養老問題不僅關係著辛苦一生的退休老人們能否實現“老有所養”,更重要的是它直接關係到年輕人能否解除後顧之憂。

據全國老齡委統計,預計到2015年,中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2.21億,佔全國總人數的16%,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同時,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又不同於其他國家。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是在實現了經濟起飛和完成工業化之後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其人均GDP已經達到一萬美元。這時的西方國家開始由生存型社會進入發展型社會的階段,發展目標開始逐步聚焦於人的自身發展。而當前中國的人均GDP只有四千美元,是在低收入水平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顯然是“未富先老”。

在低收入水平上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既要考慮到老齡人口增多對現行養老保障體系的挑戰,又要考慮量力而行,以免投入過多對經濟的長期發展帶來衝擊,要做到“經濟增長”與“老有所養”和諧發展。只有在經濟總量增加、“蛋糕”做大的基礎上,切給老年人的這一塊才會越來越多,“富足而退”的夢想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但“未富先老”也不是當前中國養老形勢下的唯一問題。一個社會現實是,當前我們的社會福利政策遠遠落後於GDP增長。歐美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支出佔財政支出的30%—50%,一些中等收入國家也在20%以上,而中國的這一數字只有12%左右。同時我國的社會福利還存在著一些歷史欠賬。這一方面要求政府增大公共財政對養老的總量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推進社會分配製度改革,建立一套更加充足的、完善的、可持續的社會保障政策。

養老的三根支柱是物質供養、精神贍養、服務照料。“富足而退”的養老生活不僅僅需要物質的保障,情感的依託和慰藉也是老年人所需要的。在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城市的獨生子女家庭出現“空巢”的情況下,中國的傳統養老方式正在受到衝擊。雖然家庭養老的情感依託不可替代,但社區、敬老院等已經成為重要的養老模式。因此,我國需要構建親情化、地域化、市場化的立體養老網絡,讓政府、家庭、社會共同發揮協作和聚集能力。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這是所有的老年人都嚮往的金色夕陽歲月。當我們年老的時候,不會再為了看病花錢而擔心,不會再為了去哪養老而煩憂,這才是我們真正的願景與憧憬,才是“富足而退”的理想照進了現實。

相關評論:
  兩會系列評論之一:滿懷期待迎盛會
  兩會系列評論之二:“美麗中國”行動應自公開透明始
  兩會系列評論之三:十年奮發氣自雄
  兩會系列評論之四:人民滿意是衡量政務作風的標準
  兩會系列評論之五:民之所盼 夢之期許
  兩會系列評論之六:收入分配改革是民心所向的共富路標
  兩會系列評論之七:讓“城鎮化”成為億萬農民心中最溫馨的字眼
  兩會系列評論之八:讓中國與世界更好“兼容”
  兩會系列評論之九:依法治國新局面大幕開啟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便民——司法公正的又一價值維度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一:開放異地高考:推進教育公平的善舉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二:寧可千日無戰 不可一日無備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三:“民告官”案件棘手司法如何實現為民?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四:機構改革,功夫在“名”外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五:莫讓“標簽化”沖淡機構改革的主題
  兩會系列評論之十六:當剎未富先奢之風——從兩會熱議反浪費説起

最新文章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老有所養 老齡化 未富先老 社會責任 物質 精神 富足而退

打印 | 我要糾錯 | 複製鏈結 | 轉發郵件 | | 分享到: CNTV微博

channelId 1 1 1
專欄作家

文言文聽力“闖入”考試?

專欄作者:劉浩睿
央視網評論員,關注社會娛樂

深泉學院比哈佛更難進的牛校

專欄作者:關開亮
央視網評論員,關注民生影視

五一齣遊:“人比XX都多”

專欄作者:王二丫
媒體人,關注社會民生。

騰訊新浪開微博,只是討罵?

專欄作者:雷世遠
央視網記者,關注社會熱點。

挺一挺政協委員的編劇情結

專欄作者:陳方
《燕趙都市報》評論部主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