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期:計生部門“贊助”公安,一場涉嫌違法的利益分贓
(2014-05-20)
相關評論:
每逢換屆年的兩會,外國政府和智庫、國內外觀察家、媒體和許多關注中國外交的人,都免不了關注外交領域人事的更迭、外交戰略和風格的變化,並力圖為未來中國的外交走向,做一番勾勒和評估。
如果説,兩會後中國將有新的外交領導團隊和新的外交風格、特點,那麼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其所面對的外交環境——或乾脆説,所面對的“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番新的面貌。
曾幾何時,當中國從貧困中蹣跚起步,以全新的開放姿態走向世界,並喊出“和平發展”、“和平崛起”響亮口號之際,世界各國的態度,是一半將信將疑,一半樂見其成。相對良好的國際氛圍,在客觀上給了中國和平發展的良好契機和從容時機。然而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口號所引發的國際反應,卻在不覺中悄然起了微妙的變化。大國的領導人、政治家雖然仍在談“自由市場”、“門戶開放”,卻對中國資本、企業隱秘地豎起一道道有形、無形的壁壘。雖然他們仍在談“太平洋足夠寬”、“不把中國崛起視作威脅”,事實上卻緊鑼密鼓地擺出了自己的陣勢。睦鄰友好仍是我們和鄰國關係的主流,但“中國威脅論”的聲調卻此起彼伏,和周邊一些國家間的主權、經濟權益和其它爭端,也呈現出更複雜的特點。與發展中國家間的互利互惠關係仍然受到廣泛歡迎,但“新殖民主義”等論調卻也有了較過去更多的市場。
中國近年來發展、崛起的速度很快,從昔日“大而窮”、“大而弱”的國家,發展為今天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過十幾年的辰光。如此快的發展速度,必然會打破既有的國際平衡,被超越者不甘心、不服氣,其它相關國家不適應、不知所措,應當説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
曾幾何時,國際社會雖然呼籲中國“做負責任的大國”,但所期許的“責任”是相對簡單、相對有限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中國只需“管好自己”,就能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和稱許。而如今,不僅“涉中”的國際話題,即便有些看似和中國風馬牛不相及的話題,國際社會也會對中國“聽其言、觀其行”,甚至挑剔,仿佛不論中國做什麼、怎樣做,都不免遭到來自這方或那方的批評、抱怨。
國家強大了,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增強了,國際義務和責任也會相應提高,外界對中國這個新興大國的期待也會“層層加碼”,而對於這種變化,國際社會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中國新外交領導團隊則需要有個理性應對的過程。
中國外交所面對的另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是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公民赴海外工作、投資、旅行的人數越來越多,分佈越來越廣,“非公派”日漸成為海外中國人的主體。與此同時,中國的海外利益也在迅速增長。與此相應的是,針對海外中國人、中國利益的威脅和侵害數量明顯增多,這對中國外交如何切實保護中國海外權益,切實貫徹領事保護原則,保護海外中國人生命、財産安全,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為了獲得良好的國際發展環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長期以韜光養晦的低姿態面世,在一些涉及主權、利益的爭端中,主張互諒互讓、平等協商。隨著國力的增強和國民主權意識的提高、政治參與熱情的高漲,國內希望中國外交更響亮、更明確地提出自己的主張、要求,採取更堅決的措施捍衛這些主張、要求,而國際上則出於對中國迅速發展的複雜心態,往往會以更警惕的眼光、更敏感的反應來應對。“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如何在“寬”和“嚴”、“軟”和“硬”之間,找出符合國家外交利益最大化的平衡點,是對中國新外交領導團隊的考驗。
國際角色發生變化的中國,所面對的國際外交環境,是全新的環境;對於世界各國而言,中國也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中國。中國和世界如何在相互摸索中儘快適應,用最短時間、最小代價實現彼此“兼容”,是攸關各方利益的大事,而外交則正是追求這種適應、這種“兼容”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和“潤滑劑”。
(2014-05-20)
(2014-05-19)
(2014-05-19)
(2014-05-18)
(2014-05-17)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