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將食物中毒判定為群體性癔症需審慎

     2012年3月29日,貴州織金縣八步小學學生在食用早餐後集體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症狀,86人送醫院治療,3月30日,貴州省畢節市食品安全辦公室表示,目前事件原因已經查明,該事件屬個別學生胃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群體性心因性反應事件。群體性心因性,或群體性癔症,這種病能套用在任何原因不明的群體症狀上,這使得公眾不免懷疑其可靠性。 [詳細]

第231期

  •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 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出品
  • 責編:馮超

非常識

專家説有一種病叫群體性癔症

      群體性癔症,又稱為群體性心因性疾病或群體性社會疾病以及流行性癔症,是由強烈性癔症情緒反應或心理暗示激發的急性流行性精神障礙。
      群體性癔症的發生與患者心理上的失去平衡有很大的關係,可能發生在一些群體性的服藥和注射疫苗之後,如:接種乙腦、麻疹疫苗、服用碘油丸等。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某種“危險因素”,某種化學毒物或致病性微生物的出現會激起群體性的極度焦慮和恐懼,從而出現食物中毒的症狀,而實際上並沒有中毒。

這種病的症狀是“各種症狀”

      群體性癔症多發生在相對獨立的人群中,暗示性強。這種疾病的發病情況往往是,在集體的場所,一人發病時間不久,其他的人就隨之發病,相互之間的影響很大如,一人發病後,並自述腹痛、噁心,開始嘔吐,其他學生見狀後就十分緊張,表現出恐慌情緒,這又使發病的人數大增。
      研究表明,群體性癔症表現為,症狀多樣、短暫、可復性,比如頭痛、頭暈、腿軟、乏力,噁心而不嘔吐、腹痛而無腹瀉。一般不會發燒,神經反射等檢查正常。簡而言之,一人出現了一是就群體而言,短時間內突然出現大量症狀相似的病人,即刻可以發病,瞬間又可以恢復,症狀來去匆匆。

這種怪病被認為是心理暗示所致

      一般情況下,群體性癔症的發生均存在其誘發因素。也就是説,患上這種病由心理作用,少數有“真實”症狀人的暗示會使群體集體患上這種病,具體有什麼症狀,要看具體情境。在衛生防病方面可能是群體性。
      注射疫苗、預防服藥、食物中毒,也可能是某一群體內某人突然發病或突然死亡等惡性刺激。只有這些或輕或重的不良刺激作用於某一特定群體,才有可能誘發群體性癔症。在集體場合中,當一人患病後周圍人目睹其發病情況,産生恐懼緊張心理,或者受到迷信或不科學解釋的影響,更加重了精神負擔。人群存在著不良暗示的情緒和抑鬱、焦慮的心理,以及過度疲勞、或睡眠不足等因素,再加上有“發病”的“榜樣”,這就為發生群體性癔症奠定了基礎。
      群體性癔症常發生於一個特定的境和群體內,開始時一人發病,周圍的人因為看到其症 狀而受其影響,進而通過暗示和自我暗示而出現相似的症狀。結果是,同一人群相互感染,一人有某種症狀,其他人很快也會出現類似症狀。

非常識
小學生被認為患群體性癔症的可能性較大。

非常識

      從醫學上講,由於群體性癔症是一種神經官能症,多因精神因素使大腦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該病多見於性格多變、感情脆弱、情緒不穩的女性及學生。
      2008年12月19日中午,貴州織金縣阿弓中學近300名學生在食堂裏就餐後,陸續有學生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症狀。到當天4:30,就診學生多達111人。織金縣疾控中心的初步調查認為此次發病為一起由少數胃腸道不適病例引起的群體性心因性反應。
      2010年4月,廣東揭陽市惠來縣岐石鎮坑仔學校46名小學生22日在接受乙肝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廣東省衛生廳23日表示,事件疑似群體性心因性反應引起,與疫苗無關,不久之後,所有不適症狀學生均康復出院。
      2010年5月2日,甘肅省隴西縣一所小學68名學生自4月23日出現不適已10天后,隴西縣首陽鎮衛生院和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的診斷均為:群體性癔症症。此前,正在校園做早操的他們聞到了一股刺鼻的像“農藥”一樣的氣味,回到教室後視力開始模糊,後來就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並伴有頭暈、肚子疼症狀。
      2011年4月22日,陜西省榆林市魚河鎮中心小學的251名學生喝完學校提供的蒙牛學生專用奶後,出現身體不適,被送往醫院治療,其中16人出現噁心、嘔吐等食物中毒症狀。26日,官方的檢測報告出爐,稱學生所飲用的蒙牛學生專用奶未檢測出致病菌,符合飲用奶標準。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牟靜君表示,出現此事不排除學生間情緒的互相干擾與傳染等。

非常識
群體性癔症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

非常識

這種不能證實的病很難判斷

      對發病人群進行檢查,的確可以排除一部分致病原因,但排除這些致病原因應該是慎重的。在現實操作層面,往往是沒有發現致病原因即可等同於患上群體性癔症。
       心理性疾病的檢測本身就很複雜,將群體性癔症這種帶有切實物理性表現的疾病歸結為心理疾病,這沒有絕對的因果聯絡。從另一方面説,專家可以將一些群體症狀判定為群體性癔症,反之,我們是也可以認為,判定為群體性癔症也等同於尚未找到發病原因,但這兩種判斷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定性。

用排除法判定群體性癔症不靠譜

       由於這種“病”可以表現為任何症狀,判斷是否是群體性癔症是先排除在判定,將所有可能的因素排除後,就可以用心理性癔症來解釋了。不難發現,近年來被認定為群體性癔症的事件中,群體性癔症多是在專業人員經過檢測後排除其它可能造成發病的誘因後判定的。
       這樣的巧合,讓公眾如何相信“群體性癔症”。孩子們是否中毒若無法立即準確檢測清楚,若將“群體性癔症”拋出,的確可以矇混過關,但這樣的排除法診斷,似乎與科學診斷不符合。

相關利益方可能借此推脫責任
      由於“群體性癔症”往往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挂鉤,是衛生事故還是只是心理暗示對事件性質的判定有著質的區別。判定為認為原因導致的食品、藥品質量不過關,對學校、地方政府或生産企業都會造成不利影響,對事件的性質判定決定了相關責任嫌疑人有無責任、責任大小。
       要將一個事件解釋為“群發性心因反應”或者“群發性癔症”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不能成為一些部門以社會穩定為藉口,從而隱瞞真相、逃避責任的遮醜布。2009年4月23日開始,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先後有逾千名職工不同程度地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住院者超過160人。“中毒事件”被披露後,隨即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隨後衛生部門派出的專家組利用4天時間給出結論—這是一場“群體性癔症”。但後經媒體披露及國家安監總局證實,這是一起“集體中毒”事件,而非心理因素。自此,“癔症”這個時髦的心理學、疾病學名詞就有了更多的用場。而我們這些專家也成了壓力之下的杯具。

投票調查

您怎麼看待此次食物中毒事件?

  •  相信專家判斷,為群體性癔症
  •  孩子食用的牛奶或麵包出了問題
  •  事實不清,不好下結論

您怎麼看待群體性癔症?

  •  不能確定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疾病
  •  是一種病,在一定條件下會發作
  •  説不清

投票  查看結果

    是不是群體性癔症,別急著找專家“辟謠”,調查不清,判斷過於草率,一旦出現問題,只會事與願違。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