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月28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在北京舉行記者會,遭遇“學者”杜建國現場抗議。據悉,在昨天發佈的世行報告中,建議中國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杜建國在現場演講抗議國有企業私有化,並散發宣傳材料。那麼,這個“世界銀行”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它對中國到底有何影響?[詳細]
第217期
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森林公園”召開聯合國和盟國貨幣金融會議,稱為“佈雷頓森林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協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佈雷頓森林協定》。這一協定奠定了戰後國際經濟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前者負責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借貸,目的為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後者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蘇。
1971年12月《史密森協定》為標誌美元對黃金貶值,美元與黃金脫鉤;1973年2月美元進一步貶值,世界各主要貨幣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佈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不過,因佈雷頓體系而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繼續存在至今,併發揮重要的國際作用。
我們一般所稱的世界銀行,並不是一家常規意義上的銀行,實際上是從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和國際開發協會(IDA)構成。或者指它與從1956年到1988年建立的三個其它機構一起組成世界銀行集團,其總部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其成員國擁有其所有權。其它三個機構是:
國際金融公司(IFC),1956年成立
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IGA),1988年成立
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CSID),1966年成立
世界銀行同時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擁有186個成員國。但它的管理結構與聯合國相差很大:每個世界銀行集團的機構的擁有權在於其成員國政府,這些成員國的表決權按其所佔股份的比例不同。每個成員國的表決權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所有成員國相同的,第二個部分按每個成員國繳納的會費而不同,因此雖然世界銀行的大多數成員國是發展中國家,卻受主要發達國家控制。這個結構始終受到批評。如果就一個純公益性的組織而言,確實應該由所有的成員國享有平等的投票權。不過世界銀行畢竟是一個銀行,而非純粹的人道主義援助機構,繳納會費的會員也稱股東(shareholder),並擁有對世行機構的所有權。從這個角度而言,根據繳納會費的多少決定投票權仍然是合理的。
1946年6月25日世界銀行開始運行。1947年5月9日,時任世界銀行行長的麥克羅伊從來自法國、波蘭和智利的三個貸款申請中選擇了法國,發放了它的第一批貸款,金額為2.5億美元,轉換為今天的價值這依然是世界銀行提供的數額最大的一批貸款。這筆貸款同時附帶嚴格的條件,包括世行工作人員將監督資金的使用,甚至法國財政預算的平衡,確保世行的債務被優先償還。
直到1965年以前,世界銀行的貸款數量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世行一直奉行財政保守主義並嚴格篩選貸款申請。世行精心安排貸款申請的優先等級以維持各國對世界銀行的信心,以免遭到“隨意發放貸款”的指責。早期,貸款主要集中于一些基礎建設項目,包括碼頭、公路、電廠等,而目標國也較多集中在日本人和西歐國家。
1968年,喬治•麥克納馬拉出任世界銀行行長。此後世界銀行開始貸款支持學校、醫院的建設,並推動提高識字率和農業改革。在這期間,發展中國家的貸款大幅增加,從1976年到1980年,發展中國家的債務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從1990年代初開始,世界銀行也開始向東歐國家和原蘇聯國家貸款。
世界銀行向政府或公共企業貸款,這個政府( “主權”)必須保證貸款的償還。貸款的基金主要來自發行世界銀行債券。這些債券的信用被列為AAA(最高),因為有成員國的資本支持它們,而且借款人幾乎全部有主權的信用保證。由於世界銀行的信用非常高,它可以以非常低的利率貸款。由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信用比這個貸款的信用低得多,即使世界銀行向受貸人提取約1%的管理費,世界銀行提供的貸款對這些國家來説仍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截至2011年,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提供的累計貸款總額達到3940億美元。
除此之外世界銀行集團的國際開發協會向最窮的國家(一般人均年收入少於500美元)提供“軟”的貸款,貸款期為約30年,不收利潤。國際開發協會的基金直接來自成員國的貢獻。國際開發協會至今的累計貸款總額為1510億美元。
目前重點在減貧戰略
目前,世界銀行的主要策略是減貧戰略,在最近幾年,這一目標甚至超越了其早先的主題即“經濟發展”。世行著力於支持扶貧項目、環保項目和小型地區性企業。這似乎與其在之前遭到的來自環保組織、兒童組織的批評有很大的關係,這些組織甚至認為世界銀行應當為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破壞以及兒童的營養和教育水平下降負責。
除此以外,私有化始終是世界銀行不變的宗旨,它始終致力於推動發展中國家企業的私營化。甚至很多其他戰略需要與之相協調。
也遭到各種合理不合理的批評
雖然全世界許多貧窮的政府依靠世界銀行來資助它們的發展計劃,世界銀行常常受到大公司“新殖民主義”全球化的反對者的批評。這些反全球化人士也是世界銀行最主要的批評者,他們批評世界銀行使用各種結構性調整措施削弱受貸國家政府的主權、追求經濟自由主義和削弱國家的作用。最近的新聞中,“獨立學者”杜建國似乎就持此種觀點,並反對私有化。
另一種截然相反的批評來自新自由主義。他們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只能自由發展,在一些市場尚不完善的國家,世界銀行偏向引入外國企業反而會摧毀當地的經濟系統的發展。並掩蓋了這些國家的政策干預。
世界銀行內部的權力結構是另一個批評的焦點。自世界銀行成立以來,每一任總裁都是美國人,且都有一定的政治背景。美國在世行中的影響力一直很大。批評家們認為,一個更民主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加符合發展中國家的需要。2010年4月25日,世行的投票權作了最新的修訂,美國擁有15.85%的表決權,日本6.84%,中國4.42%,德國4.00%,英國和法國各3.75%。由於任何重要的決議必須由85%以上的表決權決定,美國一國可以否決任何改革。
1980年5月15日,中國恢復了在世界銀行的席位。1980年9月3日,世行理事會通過投票,同意將中國在該行的股份從原7 500股增加到12 000股。中國在世界銀行有投票權。在世界銀行的執行董事會中,中國單獨派有一名董事。次年,中國接受了世行的第一筆貸款。
當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中方對世行準備出具的第一份經濟報告頗多擔心,難免懷疑世行有意識形態方面的企圖。但這份報告出來後卻給中方官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他們驚奇地發現,社會主義中國的問題與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發展中國家有很多相似之處。布魯金斯在《世界銀行史》中指出,這份報告“成為中國高官的入門讀物,對世界銀行在中國建立良好聲譽有很大幫助”。
自1981年世界銀行向中國提供第一筆貸款以來,截至2011年6月30日,世界銀行對中國的貸款總承諾額累計超過491.5億美元,共支持了337個發展項目,目前正在執行中的項目有73個。世界銀行一直關注中國傳統文化遺産保護,從1993年至今,已經累計投放貸款約2.6億美元,例如麗江古城、甘肅絲綢之路沿線古跡、貴州少數民族文化遺産、孔孟遺産地等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2011年11月16日,世界銀行副行長凱特表示,世行未來五年將維持對中國每年15億美元貸款規模。凱特説,未來五年對中國的貸款投放將重點投資交通、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理、農村扶貧、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等方面,並希望把世行在中國的經驗帶到其他國家。
世界銀行是一個專注向低發展程度國家貸款的組織,許多人也許正享受其帶來的福利。以“毀了中國”之類的名義去抗議真是毫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