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激光近視手術沒那麼可怕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台灣眼科名醫蔡瑞芳近日宣佈,不再做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因發現患者術後十多年後視力明顯下降。“激光近視矯正術可能有後患”。對此,網友紛紛熱議。在某網站發起的調查問卷中,表示“絕對不會做”的佔33%。中國每年有超過150萬人接受該手術。那麼,激光近視手術到底安不安全呢?[詳細]

第207期

  •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 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出品
  • 責編:邱天人

非常識

LASIK融合了兩種矯正早期技術

    LASIK手術的概念可追溯至1970年,Jose Barraquer醫生發明第一個角膜切割器(microkeratome),以切割極薄的角膜瓣以改變角膜弧度,這種手術稱為keratomileusis。已成為當今全世界最普遍的角膜屈光手術。
    1983年,準分子激光治療設備被發明,1985年應用於臨床治療近視(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開拓了一種新的安全而精確的近視矯正方法。PRK多應用於治療700度以下中低度近視的病人,缺點是手術後幾天內會有疼痛感。但由於破壞了角膜的正常解剖結構,術後可出現角膜渾濁、眩光和屈光回退等並發癥。
    1990年,意大利醫生Lucio Buratto與希臘醫生Ioannis Pallikaris把上述兩種不同的手術技術融合在一起,共同開發出LASIK手術。由於手術比其他同類手術的準確度高,副作用卻較少,尤其與PRK相較明顯減少術後疼痛的現象,因此很快便流行起來。

LASIK的原理

    LASIK,全稱是“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手術對像是人的角膜。理想狀態下,眼睛把入射光聚焦到視網膜上,我們就能看清楚東西了。但是近視的人的焦點在視網膜之前,通過配戴近視眼鏡——凹透鏡能使光線發散,將焦點後移到視網膜上,達到矯正近視的作用。手術矯正近視則是通過改變眼球的屈光結構來調整光線的聚焦。角膜提供了整個眼睛屈光力的約2/3,LASIK手術正是通過改變角膜屈光率——相當於把角膜中央一部分做成一塊鏡片——來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的。
    LASIK手術的過程並不複雜:先在角膜中心區表面切削一個大約100-180微米厚的“蓋子”形的帶蒂皮瓣並翻起,暴露皮瓣下角膜基質,然後利用高能準分子脈衝激光把一定厚度的角膜基質燒灼掉,最後將“蓋子”蓋回原來的位置,無需縫合。角膜上皮細胞會在24-48小時之內完全修復。緊接著角膜的的基質,也會逐漸自我修復。

非常識
LASIK手術步驟圖解

非常識

並發癥主要是“圓錐角膜”

    激光矯正近視實際上是在角膜中央做了一塊凹透鏡,實際上“削薄”了角膜的厚度。而要知道,眼球裏面充滿了液體,對每個方向都有液體壓力,當某部分的容器壁變薄,對壓力承受能力低,就有可能向外突出。在接受激光矯正手術後,有極低概率會發生角膜持續變薄的並發癥,而進而這部分角膜受壓突出,形成“圓錐角膜”。

不過並發癥幾率並不高,在1%以下

    研究表明,激光矯正術後發生角膜持續變薄的幾率在1%以下(據文獻報道發生率分別為0.04%,0.2%和0.6%),並非網文所稱的那樣成為身體裏的“定時炸彈”。降低術後視覺障礙並發癥的發生幾率,LASIK術後剩餘角膜厚度是關鍵。實驗證明,角膜厚度是影響角膜強度的主要因素。剩餘角膜基質越厚,發生圓錐角膜的風險也越小。在一項以貓眼為對象的動物實驗中,研究者將貓眼分為4組分別進行LASIK和PRK(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術後對角膜後表面的前突量進行測量,證實與角膜皮瓣相比,剩餘角膜基質過薄是術後角膜後表面前突形成圓錐角膜的主要原因。一般國際研究上以250微米為限,而一般手術操作中要保證410微米的余量。 研究人員還發現,LASIK術後早期角膜後表面中央有向前突出的現象,不過角膜基質較厚者1年內角膜後表面曲率穩定或回復越明顯。兩年內也不會有進一步的大的變化。
    另外,關於激光矯正近視的動物實驗及其術後觀察早在80年代就已同步進行,基本不存在“缺乏長期觀察”的問題。

“醫師封刀”可能因所用技術設備較舊

    據《聯合報》的報道,“封刀”的醫生蔡瑞芳本人強調,激光近視手術安全、準確度高,99.9%都沒問題,至於他臨床上觀察,部分術後並發癥現象,提醒若是已經動刀,又有慢性過敏性發炎者,建議控制發炎現象,避免可能的並發癥。
    台灣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眼科前主任鄭英明,當年代表台灣眼科界參與了同台灣衛生署協商激光手術開放這一過程,他在接受採訪時,很直接地説,蔡瑞芳只説自己20年的病人出現嚴重並發癥,但蔡醫生更應該説明的是他動手術時使用的是哪種儀器。
    台灣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也強調,除非醫師的見解發表在國際期刊,且經醫學會的科學討論認為手術確實不再適合,否則“衛生署”不會禁止這項手術,其它國家和地區也未明文禁止激光近視手術。
    台灣眼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林浤裕也表示,美國對於治療手術十分嚴謹,如果激光近視手術不安全,美國不會開放飛行員接受這項手術。
    至於激光近視手術常見的並發癥如眩光、夜間視力變差及幹眼症問題,臺大醫院眼科醫師王一中強調,近年來激光儀器已大幅進展,包括前導波激光、虹膜定位儀等,都會使可能並發癥降到最低。

非常識
激光矯正手術會對老年時的白內障手術有小幅度的影響。
非常識
用“飛秒激光”進行的LASIK將是一個更安全和精確的改進。

非常識

經過激光矯正手術以後,會影響暗環境視覺

    一些人存在疑問,為什麼許多眼科醫生自己不接受激光矯正而戴眼鏡,是否是他們自己對這種手術不信任呢?其實並非如此,這要從“眩光”説起。
    激光矯正近視的方法可以理解為在角膜上安上了一塊眼鏡片,有點類似隱形眼鏡。不過不同於隱形眼鏡的是,這塊“鏡片”沒有一般的隱形眼鏡鏡片那麼大。而我們看東西的時候,光線是要通過角膜後面虹膜上的一個孔進入眼球的,這就是瞳孔。一般的鏡片都能足夠大,保證所有進入瞳孔的光線都已經通過了鏡片。但是激光矯正手術造出的這枚“鏡片”就不一定保證得了這一點。當瞳孔較大時,周圍就有光線不通過“鏡片”進入瞳孔。這些周圍光線所成像的清晰度與中央部分不同,光線在“鏡片”邊緣還會發生散射,叫做“眩光”。這都會造成視力下降。
    影響瞳孔大小有兩個因素,一是個體差異,所以有些天生瞳孔大的人本來就不適合做激光矯正。二是外界光線強弱,大家都知道,人的瞳孔在暗處會變大,所以做過激光矯正術的人在暗處的視力會變差,而眼科醫生往往常在較暗處工作,為了不影響工作,做激光矯正的就比較少。

只是矯正術而非治療術,是否做主要看有無摘眼鏡意願

    必須指出的是,LASIK方法進行的激光近視矯正,只是一種“矯正術”而非“治療術”。所以它並不是“治好了”近視,而只是矯正。在這個意義上,它與戴框架眼鏡、隱形眼鏡等矯正方式沒有本質的區別。顯然,激光矯正近視不必另備眼鏡,比較方便,且也不容易因為硬質眼鏡框架而受傷。這是其優點。但是諸如可能的並發癥、影響暗處視力也是其劣勢,而且作為一項手術,本身也會有較小但不能排除的風險。一般來説,醫生首先會對你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手術進行評估,主要包括年齡不能太小、不再哺乳期、原有的角膜不能太薄、瞳孔不能太大等標準。當然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有迫切的需求。比如你常夜間工作,那最好不要做,但如果你常做戶外運動,那也許做了更好。

也有一些只能做激光矯正的情況

    也存在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非做激光矯正不可的。例如一般人使用框架矯正近視時,眼鏡與眼球是有一段距離的,眾所週知,這樣通過凹透鏡看東西會導致成像被縮小,度數越高成的像越小。而人眼有兩個,在看東西的時候需要將雙眼成的像組合成一個像。當雙眼的度數差距比較大(一般是250度以上)的時候,雙眼通過框架眼鏡所成的像大小差距過大,大腦無法將兩個像融合在一起,這稱為屈光參差。
    存在屈光參差時,醫生會建議通過改變眼球表面屈光度的方式進行視力矯正。主要是隱形眼鏡或激光矯正術。雖然激光矯正術不是完美的,隱形眼鏡也存在透氧性差,阻礙角膜呼吸等問題,如果本人不喜歡或對隱形眼鏡耐受性差,則也只能接受激光矯正手術。

    本專題部分資料來自於果殼網及科學松鼠會。

投票調查

您是近視嗎?

  •  是
  •  不是

您認為激光近視手術足夠成熟嗎?

  •  已經成熟了
  •  還不夠成熟

如果您近視,您會去做激光矯正手術嗎?

  •  會去做
  •  會考慮,不一定
  •  不會去

投票  查看結果

    激光矯正近視手術瑕瑜互見,不必盲目相信或貶低,在充分獲取信息後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權衡即可。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