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務院10月14日發佈了《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要以改革的手段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引入社會資本。分析認為,這一明確的意見,預示著長期以來不利於民營醫療服務業發展的機制將被打破,民營醫療投資與發展將迎來新的重大機遇。[詳細]
國務院14日公佈《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週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産業集群,並形成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8萬億元以上。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健康服務業核心的醫療服務,將在政策推動下獲得快速發展。
目前,公立醫院的定位依然是國家事業單位,屬於非營利性質的服務機構。公立醫院長期以來一家獨大原因,正在於其受到“準入制度”之類的行政保護,這種“準入制度”不但區分了公立和民營醫院的社會待遇差異,而且影響到各個方面的利益分配,比如限制民營醫院成為醫保定點,不給民營醫院稅收優惠。單這兩條,就勢必會把幾乎所有的患者導入公立醫院。事實上,作為非營利性質服務機構的公立醫院,其屬性早已發生變化。由於國家的直接財政投入很少,公立醫療機構實際上都在承擔著盈利的任務。2012年,中央及地方財政投入佔GDP總量的比例,醫療衛生僅僅只有1.7%。其餘的93%需要醫院自己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劉忠軍分析認為,政府給公立醫院的投入只有10%,如果把醫療服務費、藥費等所有的費用都壓低,醫院根本無法運營。
由於缺乏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引導,目前民營醫院普遍存在著各種較為突出的問題。由於民營醫院起步較晚,大部分規模較小,設備相對落後,相對公立醫院而言,依然缺乏對優秀醫療人才的吸引力,很難獲得較好的社會評價。2013年2月,杭州一家民營醫院曾開出80萬元年薪的高價聘請一位當地有威望的婦科醫生而未果。
儘管如此,近年來民營醫院擴張速度還是明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3月底,民營醫院數量為8864所,同比增長21.23%,公立醫院數量為13519所,同比減少2.41%。當季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15.6億人次,同比增長12.5%,其中民營醫院診療人次達5121.8萬,同比增長37.62%,居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首位。
民營醫院爆髮式增長的同時,政策紅利遲遲不見兌現。在2009年之前,國內營利性醫院的平均稅率高達8%-11%,在如此高的稅負下,大多數營利性醫院的邊際利潤都是負數。在民營醫院發展不健全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民營醫院項目的經營狀況也良莠不齊。中國醫療行業投資回報期平均要10年以上,才能形成穩定的利潤回報。
《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之所以被看好,是因為其釋放的對社會投資産生吸引力的明確信號。同等待遇、準入門檻降低、稅收優惠等政策,對於廣泛吸收社會投資非常有利。
《指導意見》規定: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並不斷擴大開放領域,這些“非禁即入”的新舉措將會使民辦非營利性機構享受與同行業公辦機構同等待遇,將放寬對營利性醫院的數量、規模、佈局以及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的限制,這或許對於我國長期以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惡疾”是一劑“良藥”。
14日,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週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
健康服務業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産品等支撐産業,覆蓋面廣、産業鏈長。相對於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佔GDP10%以上的份額,我國的健康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對於一般收入群體,國家有可能在基本醫療保障的基礎上,通過大病保險和保險公司合作的方式增加保險覆蓋的病種。對於低收入的困難群體,政府有望出資為他們購買必要的健康服務保險。[詳情]
每個成年人或多或少的存在亞健康問題。疾病越早發現,越早治療,就能節約治療成本,延長壽命。但目前許多家庭卻把80%-90%的錢用在臨終前的治療上,效果並不好。[詳情]
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對促進中國經濟轉型有重要作用,經濟轉型需要提高服務産業,服務産業中能夠看到的抓手是健康産業,研究表明,健康産業收入分配彈性較高。另外,發展健康服務業對減輕醫療機構“看病難”“看病貴”的壓力也有作用。[詳情]